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将至,短期估值波动下基金后市如何布局?

时间:2025-07-18 21:44:26来源:财联社编辑:快讯团队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在今年的第三次中国之行中,向业界传递了重要信息。在他的演讲里,不仅H20芯片销售解禁的消息令人振奋,他还预言AI的下一波浪潮将由机器人系统引领。据他预测,未来十年,工厂将全面转向由软件和AI驱动的模式,机器人团队将在人机协作中发挥关键作用,专注于生产AI主导的智能产品。

黄仁勋此前已多次强调,人形机器人或将成为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产业,机器人技术将是英伟达在AI之后的下一个重大机遇。2025年被普遍认为是人形机器人量产的起始之年。回顾今年上半年,机器人主题的投资表现呈现出先扬后抑的趋势,从一季度的大幅上涨到二季度的回调,市场对于机器人行业的短期估值和业绩兑现仍存分歧。

平安先进制造基金经理张荫先近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尽管产业和投资过程中存在波动,热点有时真假难辨,但人形机器人不仅是人工智能的终极应用形态,更是中国实现第四次工业革命“弯道超车”的历史性契机,把握这一产业趋势至关重要。他管理的平安先进制造基金上半年取得了53.31%的回报率,在同类主动权益基金中排名靠前。该基金虽然在机器人概念最火爆的三月初表现并非特别突出,但凭借张荫先出色的回撤控制能力,上半年最大回撤仅为24.05%,同样位于同类基金前列。

上半年,机器人投资方向的主动权益基金显著跑赢机器人被动指数基金,超额收益明显,这得益于主动权益基金经理能够精准捕捉成长标的并灵活应对行业轮动的优势。在机器人行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在高波动性中保持投资理性,避免陷入极端投资困境,寻找具备技术壁垒和成长潜力的公司,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张荫先给出了他的最新研判。

张荫先的职业生涯始于汽车制造业,他在华南理工大学获得车辆工程硕士学位后,进入广州汽车集团研究院工作。后来,他偶然踏入了证券研究领域,并在西南证券担任高级分析师。2018年,他加入平安基金,继续深耕制造业研究,并于2023年10月开始管理基金。这条从工程师到研究员再到基金经理的非典型职业路径,赋予了他穿透市场噪音、洞察产业本质的能力。

张荫先表示,他的产业思维使他更加关注技术背后的原理可行性,而非市场情绪或跟风行为。他认为,在产业去伪存真之前,很多热点难以辨别真伪,但只要深入分析性能参数、成本趋势、公司能力和资源,就可以有效降低“踩雷”风险。

对于将人形机器人作为核心配置方向的原因,张荫先指出,技术、需求和政策的三重驱动正引领“机器人+”投资时代的到来。技术层面,第四次工业革命推动了智能化生产的新高度,具身智能成为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发展的交汇点。政策层面,2023年11月,工信部发布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了到2025年实现批量生产、2027年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目标。人力成本的持续上升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

基于这些驱动因素,张荫先预测人形机器人将逐步迎来量产元年。据券商研报预测,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的累计需求量有望达到200万台,市场空间约5700亿元。这一预测与特斯拉CEO马斯克的远期展望相呼应,凸显了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巨大潜力。

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版图中,张荫先对中国供应链的竞争力充满信心。他指出,中国在智能手机、电动汽车等领域积累了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拥有众多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和技艺精湛的工程师。这些优势将助力中国在人形机器人产业中发挥关键作用。他还强调了中国在规模制造、成本控制、快速响应和场景适配上的综合优势,这是中国参与全球竞争并力争引领地位的核心资本。

谈及投资策略,张荫先强调人形机器人产业趋势不可逆。他表示,人形机器人的普及只是时间问题。他管理的基金主要配置于人形机器人方向,重点挖掘两类机会:一是供应链确定性高的公司,尤其是在感知、控制、新制造工艺等关键环节有技术壁垒的企业;二是主业改善且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有新突破的公司,这类公司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方案上有望实现突破,从而获得估值与业绩的双重提升。

对于产业落地的节奏,张荫先有清晰的预判。他认为,第一阶段将是服务型应用场景的率先突破,如讲解员、导览、导购等;第二阶段将是工业端应用的逐步兴起,如电网巡检、矿山运输、工业缝纫等领域;第三阶段将是人形机器人最终步入家庭场景,成为真正的通用型助手。尽管人形机器人赛道已成为热点,选股难度增加,但张荫先表示,保持清醒至关重要,要在爆发前夜做好准备。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