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的一次拍卖活动中,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四个交易席位在阿里资产平台上进行公开拍卖,但这些席位却未能找到买家,全部以流拍告终。这四个席位的起拍价均设定为29.55万元人民币,尽管价格相较于原始购买成本已经大打折扣,却依然未能吸引任何竞拍者。
交易席位,作为会员参与交易所交易的“通行证”,不仅代表着会员在交易所的资格,还与其交易权限紧密相连。据了解,每个席位的原始购买费用高达60万元人民币。然而,在此次拍卖中,尽管起拍价已经减半,却依然面临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
回顾这些席位的拍卖历程,早在2020年8月,它们的起拍价还是60万元/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多次流拍,起拍价不得不一降再降。值得注意的是,即将于8月3日举行的新一期拍卖,起拍价已经进一步下调至23.6万元/个,然而截至目前,仍然没有买家报名参与竞拍。
那么,为何这些交易席位在价格如此优惠的情况下仍然难以找到买家呢?一方面,随着交易电子化的发展,物理席位的重要性已经大不如前,虚拟席位的概念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对于券商而言,交易席位并不算稀缺资源。例如,中信证券就拥有大量的交易席位,足以满足其客户的需求。
一位券商网金部门的负责人表示,券商向交易所申请席位有专门的流程和部门负责,一般都会准备充足的交易席位以备不时之需。随着交易技术的不断进步,交易速度的提升不再完全依赖于交易席位的增加。因此,对于券商来说,盲目增加交易席位可能会造成资源浪费。
这些拍卖席位的背景也增加了买家的顾虑。据了解,这些席位目前仍然登记在珠海中业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名下,由于四川金融租赁不具备深交所会员资格,因此一直没有办理过户手续。虽然四川金融租赁通过财产保全方式锁定了这些席位的权利,但仍然存在一定的过户风险。
在拍卖的特别提醒中,也明确指出了这一点:“因该交易席位现仍登记在珠海中业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名下,若因珠海中业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原因或深圳证券交易所限制,导致无法将交易席位过户至买受人名下,买受人需自行承担所有责任,竞拍款不予退回。”这无疑增加了买家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尽管这些交易席位的起拍价已经大打折扣,但由于过户风险、技术进步以及券商自身资源充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它们仍然难以找到买家。未来,这些席位是否能够成功拍卖,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