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经济版图中,海洋经济的重要性正持续增强。近期,广州海关副关长黄斌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根据海关总署的部署,广州海关正紧密配合广东省及广州市的工作规划,深入实施《南沙方案》。以南沙港为核心,海关方面精心策划了102项具体措施,旨在加速临港经济、海湾经济和口岸物流集群的高质量发展。
首要举措是扶持关键产业,为临港经济注入新活力。考虑到南沙港的地理优势和船舶等海洋产业的发展需求,广州海关定期举办“政策上门”活动,与船舶制造及其供应链企业直接沟通,并为企业量身定制监管方案。以船舶制造业为例,由于进口材料批次频繁且数量庞大,广州海关推行了加工贸易账册监管改革,允许企业自主核算生产耗材,从而缩短了10%的生产周期,确保了船舶的高效生产和交付。据统计,上半年广州市船舶出口同比增长11.4%,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如海上钻探平台和船用发动机的出口更是激增64.7%,分别占广东省同类产品出口的70%和50%。
其次,强化产业配套,推动海湾经济蓬勃发展。针对南沙港作为国际航运物流枢纽的定位,广州海关支持相关企业开展全品类保税油加注业务,并提供灵活的申报机制。例如,通过“一船多供”模式,企业可以集中办理保税油出库,一次性为多艘船舶加油,加油效率提高了20至30小时。上半年,广州海关监管的保税燃料油加注量达到36.8万吨,同比增长3.2%。海关还支持符合条件的场所和企业开展保税液化天然气加注业务,助力南沙港成为大湾区国际航行船舶的保税油供应基地,为航运业提供坚实支撑。
最后,广州海关致力于提升通关便利化,高质量打造口岸物流集群。南沙港位于大湾区核心地带,是珠三角连接全球贸易的关键节点,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集装箱从这里运往世界各地。为提升通关效率,广州海关以南沙港为中心深化“一港通”改革,优化了海关通关和港口物流等多个环节的衔接流程,确保了港口物流的高效运作。以出口货物为例,货物在支线港完成通关手续后,到达南沙港无需再次申报和查验,直接转乘国际货轮出海。目前,“一港通”模式已开通23条航线,覆盖广东、湖南、贵州三省12个城市的19个内河码头和4个铁路陆港。这一改革带来了显著的成效,上半年南沙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额达到6167.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