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白酒低度化热潮:救命稻草还是无奈之举?

时间:2025-07-22 18:24:25来源:大力财经编辑:快讯团队

近期,白酒行业内流传着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某知名酒厂销量在短短一个月内暴跌了90%。这一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业内掀起了轩然大波。

与此同时,一股前所未有的“低度酒风潮”正在席卷白酒行业的头部企业。五粮液、泸州老窖、水井坊、酒鬼酒等知名酒企纷纷推出低度新品,试图在新的产品赛道上寻找增长空间。例如,五粮液计划推出29度的“一见倾心”新品,泸州老窖则宣布28度的国窖1573研发成功,并正在测试16度和6度的产品。水井坊则计划在特定区域试水38度以下的产品,而酒鬼酒更是动作频频,33度、28度、21度、18度的产品蓄势待发,并明确提出了“两低一小”战略。

据了解,这些酒企管理层的初衷是在行业下行周期中,寻求拓展新的产品赛道,以应对原有主力产品和赛道的压力。然而,这一看似主动拥抱消费降级、寻求年轻化的集体转向,却忽略了一个核心问题:行业下行趋势早已显现,年轻人远离白酒也非一日之寒,为何“低度化”直到此刻才汹涌而至?

实际上,骤然升级的政策压力是此次低度化白酒热潮的关键推手。随着从中央到地方针对公务、商务宴请中高档白酒的禁令范围更广、执行更严,高端、次高端白酒的核心商务消费场景和礼品市场受到了直接冲击。为了寻找“替代出路”,酒企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了低度酒、小瓶酒、联名款等价格相对较低、形象更“亲民”的产品。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低度酒并非新概念。泸州老窖的38度国窖1573作为目前唯一成功的案例,已运作多年,年营收近百亿,占据其1573销量的半壁江山。但38度以下的超低度领域以及更广泛的中低端市场,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这些产品需要与啤酒、预调酒、果酒乃至软饮料在休闲、年轻化场景中直接竞争,而白酒的传统优势在此并不明显。

尽管明知历史教训且38度以下市场前景未明,头部酒企在当下却如此“默契”地押注低度酒,尤其是风险更高的超低度酒。这一行为不禁让人质疑其背后的动机和策略。是真正为了吸引年轻人?还是仅仅为了规避禁酒令?或是为了短期冲量保业绩、应付考核?

此次低度化热潮背后,暴露出的问题不容忽视。首先,目标模糊与资源错配是一个显著问题。酒企可能同时在超低度、小瓶等多个方向上试水,但每个方向投入都不足,导致难以形成合力。其次,缺乏战略耐心与定力也是一个重要问题。酒企管理层内心深处可能并不真正相信低度化是长远出路,更多是权宜之计。一旦短期投入未见显著回报或遇到挫折,放弃或收缩的可能性极高。

品牌价值稀释风险也不容小觑。在业绩和考核压力下仓促推出的低度酒,更容易陷入“价格战”和“流量陷阱”。为求快速上量,可能被迫降低价格门槛或过度依赖促销,这对高端品牌形象是巨大的潜在伤害。最后,文化的挑战也是不可忽视的。白酒从文化和品牌上都与高度酒息息相关,仓促的“低度化”可能让酒企忽视了在品牌文化重塑、饮用场景创新、口感适应性改良等更深层次、更需长期投入的课题。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