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保险行业迎来了一次重要调整,人身险预定利率再度下调。这一变动源自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于7月25日组织的一次专家咨询委员会例会,会上专家们对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得出了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的结论。
紧接着,包括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和工银安盛人寿在内的多家保险公司迅速响应,纷纷发布公告宣布调整新备案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具体而言,普通型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被设定为2.0%,分红型保险产品为1.75%,而万能型保险产品的最低保证利率上限则为1.0%。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调整将于2025年8月31日24时正式生效,届时保险公司将不再接受超过上述预定利率上限的保险产品投保申请。
此次预定利率的调整,标志着中国保险行业在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上的首次实践。早在2024年8月,金融监管总局便印发了相关通知,提出了建立这一机制的要求。今年1月,金融监管总局进一步细化了该机制的实施细则,要求保险行业协会定期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会议,结合市场利率变化和行业情况,每季度发布预定利率研究值。
根据这一机制,当保险公司在售的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连续两个季度高于研究值25个基点及以上时,需及时下调新产品预定利率,并在两个月内完成新老产品的平稳切换。此次调整正是基于这样的规则,因为与今年1月公布的2.34%的研究值相比,虽然未超过25个基点,但与4月公布的2.13%相比,已远超这一阈值,因此触发了预定利率下调机制。
对于此次调整,业内人士表示,这将有助于保险公司缓解新产品的“利差损”风险,并推动其向保障服务和资产负债管理转型。事实上,一些保险公司已经提前行动,推出了预定利率为1.5%的分红险产品,如同方全球人寿的传世尊享G/F款终身寿险(分红型)等。这些举措预示着分红险可能将在未来回归市场主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指出,预定利率的调整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将推动保险公司优化产品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他也认为分红险将在这一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行业的主导产品模式之一。
然而,分红险要想真正重回主流市场,仍面临诸多挑战。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分析称,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认知度不足以及风险管理难度加大等问题都需要保险公司逐一克服。尽管如此,随着利率不断走低,分红险作为一种类固收产品,其市场需求有望持续增长。
在此次调整中,一些保险公司已经展现出了积极的转型态度。例如,中国人寿总裁利明光在业绩发布会上透露,公司正在大力推动浮动收益型产品的发展,以实现形态、期限和成本的多元化。这一趋势不仅符合行业动态调整的要求,也为保险公司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随着保险行业预定利率进入“1”时代,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选择也将更加多样化。分红险、万能险等浮动收益型产品将成为市场的新宠,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化的投资选择。同时,这也将促使保险公司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分红险等浮动收益型产品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但保险公司仍需谨慎行事。在确保产品收益稳定性的同时,还需加强风险管理,避免潜在的经营风险。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此次人身险预定利率的调整,不仅是中国保险行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步。未来,随着更多保险公司的积极参与和市场的不断变化,中国保险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