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歌曲《年轮》版权风波升级,张碧晨工作室正式回应
近日,关于热门影视歌曲《年轮》的版权争议在音乐界掀起轩然大波。事件的焦点集中在歌手张碧晨与创作者汪苏泷之间,双方就歌曲的“原唱”身份及演唱权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争议起源于网络红人“旺仔小乔”在直播中的言论,其声称张碧晨是《年轮》的唯一原唱,而汪苏泷仅是歌曲的创作者。这一言论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发了双方粉丝的激烈争论。随后,QQ音乐平台对张碧晨版《年轮》的标注进行了调整,从“原唱”更改为“演唱者”,而汪苏泷的版本仍保留“原唱”标签,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双方的矛盾。
面对这一局面,汪苏泷工作室于7月25日凌晨宣布收回《年轮》的演唱授权,暂时不再授权任何演唱行为。紧接着,张碧晨工作室也发布了长文回应,详细列举了五大证据来证明其“唯一原唱”的身份,包括音著协的登记记录、ISRC编码、歌曲在各平台的首发时间线等。张碧晨工作室强调,其享有在全球范围内永久演唱《年轮》的权利,但出于尊重和自我选择,今后将不再公开演唱该作品。
在法律层面,张碧晨工作室援引了《著作权法》和《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主张首次录制并公开发行的表演者应被认定为原唱。然而,汪苏泷方则提供了项目邮件作为证据,证明《年轮》从创作初期就规划了男女双版本,并强调其作为词曲著作权人拥有核心权利。法律专家指出,尽管“原唱”并非法律术语,但行业惯例通常以“首次公开发行时间”和“创作初期的版本规划”作为判断标准。
此次争议不仅揭示了音乐产业版权管理的复杂性,也暴露出一些行业痛点。例如,授权链条的不透明导致歌手在签约时可能无法全面了解歌曲的版本情况。“原唱”认定的缺乏统一标准也加剧了市场认知与司法实践之间的分歧。更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红人的片面言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舆论的失控,凸显了行业对版权知识普及的不足。
此次事件对音乐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促使业界更加关注版权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另一方面,它也提醒艺人在签约时应明确授权范围、期限及续约条件,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听众而言,这一事件也让他们更加认识到版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尊重创作者和演唱者劳动成果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