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5年后,中国经济展现出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一方面,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显著增长,截至6月底,广义货币(M2)余额高达330.29万亿元,同比增幅达8.3%,这一数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倍。另一方面,物价水平却呈现出稳定甚至略有下降的趋势,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1%,标志着国内经济正步入通缩周期。
面对货币超发与物价不升反降的矛盾,分析指出两大核心因素:其一,大量超发货币在金融系统内循环,未能有效注入实体经济,从而未能引发预期的通货膨胀。其二,民众收入增长步伐放缓甚至下滑,消费需求随之萎缩,导致商品库存积压,企业不得不采取降价策略以刺激销售。
针对当前通缩的经济环境,业内人士预测,自8月起,中国将迎来一波涉及多个领域的降价浪潮,除了汽车行业外,房价、猪肉价格以及小家电价格均呈现下降趋势。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汽车行业的价格战已全面爆发,国内外数十家汽车品牌纷纷加入降价行列,国产中档车降价幅度达2至3万元,高端进口车更是直降8至10万元。这一趋势预计将持续至下半年,为有意购车的家庭带来利好。价格战背后的原因包括新能源车市场的激烈竞争、家庭收入减少导致的购车需求下滑,以及科技企业如华为、小米等跨界进入汽车行业,加剧了市场竞争。
房地产市场同样面临调整,自2022年起,从二三线城市到一线城市,房价普遍步入下行通道。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平均房价跌幅超过30%,部分环京城市房价跌幅更是超过60%。房价下跌的主要原因包括房屋供应过剩、房价与居民收入比失衡,以及房价连跌三年导致的投资需求撤离。
小家电市场也迎来了降价潮,洗衣机、冰箱、空调、扫地机器人等产品价格普遍下调10%至15%,预计降价趋势将持续至下半年。降价原因包括消费者购买力下降、技术更新导致的旧款产品促销,以及品牌间的激烈竞争。
猪肉价格也持续下跌,从曾经的40元/斤降至目前的17至20元/斤。这一变化源于生猪养殖业的产能过剩和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更多人倾向于选择低脂的肉类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