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境电商的激烈竞争中,SHEIN(希音)作为一颗迅速崛起的明星,其发展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然而,这家由山东淄博人许仰天在广州创立的企业,如今却陷入了身份认同的困境,上市之路也显得尤为坎坷。
SHEIN以“供应链+数据+流量+社交”的跨境电商模式,迅速在全球市场上崭露头角。其独特的“小单快反”策略,即通过快速响应市场潮流,小批量设计、生产测试,再结合补贴政策,极大地提高了供应链效率,降低了成本。这一模式使得SHEIN能够以极低的价格提供时尚产品,对欧美消费者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在广州番禺,一个被称为“SHEIN村”的产业集群应运而生,数百家小型工厂为SHEIN提供快速生产支持。这些工厂规模虽小,但反应迅速,支撑了SHEIN产品的飞速迭代。据报道,SHEIN的订单从设计到成衣的交货时间,最快可以缩短到惊人的2小时。
然而,随着SHEIN的迅速壮大,其身份认同问题也日益凸显。在美国人眼中,SHEIN是中国公司,因此受到了诸多限制。而在中国人看来,SHEIN似乎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中国身份。为了缓解各国政策压力,SHEIN曾试图通过迁移总部、改变公司注册地等方式来刻意迎合欧美国家。
然而,这种做法并未换来欧美国家的认可,反而让SHEIN频频遭遇更大的处罚和质疑。自7月以来,SHEIN连续四次受到监管处罚、调查或集体诉讼,涉及价格欺诈、环保虚假宣传、侵犯用户隐私、违规短信营销等多个方面。这使得SHEIN的上市之路再度陷入巨大的不确定性。
目前,SHEIN已经先后辗转美股、伦敦和港股三地,却迟迟未能圆上市的梦。在美股市场上,SHEIN遭遇了政客阻挠;在英国资本市场,又因未通过中国证监会审批而陷入停滞。最新消息显示,SHEIN选择了香港作为第三次冲刺上市的地点,这一举动显然意识到了中国身份的重要性。
尽管SHEIN在努力摆脱与中国的强关联,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是其发展壮大的策源地。SHEIN无法脱离这个标签,也不应当抛弃这个标签。然而,为了迎合欧美国家而刻意淡化中国身份的做法,并未给SHEIN带来预期中的认可,反而让其陷入了更大的困境。
如今,面对身份认同的困境和上市的不确定性,SHEIN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回归港股,或许可以成为SHEIN达成上市目标的一次重要转折。但更重要的是,SHEIN需要明确自己的身份定位,既要充分利用中国的供应链优势,又要积极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