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IPO热潮中,一家专注于轻工业机器人的企业正奋力冲刺港股市场。浙江翼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翼菲科技),这家在工业自动化领域迅速崛起的新星,已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目标直指“港股轻工全品类机器人第一股”,并计划借助国际资本的力量加速其全球化布局。
翼菲科技自2012年成立以来,便以惊人的速度在中国工业自动化浪潮中崭露头角。在巨头林立的机器人赛道上,翼菲科技凭借高速并联机器人产品线,以0.08毫米的重复定位精度和20000小时无故障运行的卓越表现,树立了行业标杆,成为国产机器人领域的创新典范。其产品已远销全球20多个国家,服务于近300家客户,包括比亚迪、富士康、蓝思科技等产业巨头。
翼菲科技的背后,站着一位被誉为“狠人”的创始人——张赛。面对当时并联机器人国产化率不足5%的严峻形势,这位拥有清华大学本科、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和清华大学博士三重学历的学霸,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从零开始,死磕技术。在创业初期,他带领团队在条件艰苦的城中村办公室中,夜以继日地研发,甚至在最艰难的时刻,通过卖掉北京的房产来拯救公司。经过不懈的努力,翼菲科技终于迎来了技术研发的快车道,其Bat系列机器人一经推出便震惊行业,自研的Gorilla系统更是直接对标国际顶尖水平。
翼菲科技的成长历程,恰逢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冰火两重天的态势。一方面,以食品包装、3C电子、物流自动化为代表的轻工业需求持续爆发,推动了并联机器人采购量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汽车制造、金属加工等传统重工业领域的增速已放缓,六轴机器人市场趋于饱和。翼菲科技精准地把握住了轻工业自动化的风口,其自主研发的Bat系列机型和Gorilla多机协同控制系统,打破了国外品牌的垄断,为国产机器人赢得了宝贵的市场份额。
尽管在过去三年中,翼菲科技累计亏损了2.38亿元,但其仍然获得了高达36亿元的估值。这背后,是资本对翼菲科技技术实力和商业化能力的认可。翼菲科技已手握271项专利,构建起“脑-眼-手-足”全栈技术生态,在轻工场景落地能力上形成了独特优势。翼菲科技还将总部迁至浙江玉环,以更好地利用当地的产业环境和供应链配套资源。
此次冲刺港股市场,翼菲科技选择了港交所为特专科技公司量身定制的18C章上市规则。这一规则为翼菲科技这样的硬科技企业提供了更为灵活的上市路径,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接受同股不同权、放宽商业化门槛。翼菲科技计划将IPO募资的60%用于海外研发中心建设,30%用于扩充产能,10%用于布局下一代“具身智能”技术。张赛表示:“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卖机器人,而是成为轻工业的‘智能大脑’,让设备能自主感知、决策、进化。”
然而,翼菲科技的上市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外资巨头正加速反扑,国内竞争对手也在紧追不舍。具身智能技术尚处早期阶段,如何将大模型与机器人本体深度融合,避免“概念大于落地”,是翼菲科技必须面对的挑战。尽管如此,资本仍然看好翼菲科技的确定性和增长潜力。截至2025年3月,翼菲科技已与全球12家500强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海外收入占比也在逐年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