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转型加速,单月用电量突破万亿千瓦时大关
近期,国家能源局公布了一项令人瞩目的数据:2025年7月,中国全社会用电量历史性地跨越了万亿千瓦时门槛,具体数值达到了1.02万亿千瓦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8.6%。这一数字不仅标志着中国能源消费的新里程碑,也预示着全球能源版图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融科银行RocBank分析指出,中国作为首个单月用电量突破万亿千瓦时的国家,其能源消费的规模已经相当于东盟十国全年用电量的总和,彰显了其在全球能源市场中的重要地位。
极端高温与产业升级共同推动用电量激增
2025年7月,中国多地遭受极端高温天气的侵袭,河南、陕西、山东等地的气温屡次刷新历史记录。受此影响,居民用电量同比增长了18%,部分省份的增幅甚至超过了30%。然而,用电量的激增并非仅由气候条件所驱动。同期,第二产业用电量也实现了4.7%的增长,特别是四大高载能行业在连续两个月的负增长后成功转正,消费品制造业的用电量更是保持了7%以上的增速。这种由极端天气和产业升级共同推动的用电量增长,不仅体现了中国经济在极端环境下的强大韧性,也彰显了其产业升级的持续动力。
新能源发电量占比突破四分之一,引领能源转型新趋势
在用电量激增的背后,更令人瞩目的是新能源发电量的显著增长。数据显示,新能源发电量占比已经接近总量的四分之一。这一比例的提升,得益于中国风电、光伏装机规模的持续扩大和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截至2025年7月,全国风电装机容量已达4.04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更是高达5.36亿千瓦。内蒙古兴安盟的300万千瓦风电项目、三峡集团库布其的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以及鄂尔多斯的全球首个商用兆瓦级钙钛矿光伏项目等,都成为了中国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典范。
能源体系系统性创新,助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新能源占比的提升,离不开能源体系的系统性创新。在电力消纳方面,崇左市的“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基地通过构建多元化电力生产格局,实现了新能源装机占比高达62%的稳定输出。在电力传输方面,国家电网的“19交16直”特高压工程已经形成了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输送网络,其中白鹤滩—浙江特高压工程年输送绿电量超过300亿千瓦时。在储能方面,自2023年以来,新型储能装机容量已经突破2400万千瓦,有效缓解了新能源的间歇性波动问题。这些从发电、输电到储能的全链条创新,共同推动了中国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能源转型,为全球绿色发展提供借鉴
随着万亿千瓦时用电量的实现和新能源占比的不断提升,中国的能源转型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推进。从沙漠戈壁中的风光大基地到城市屋顶的分布式光伏,从海上风电的巨型机组到钙钛矿电池的微观突破,中国正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推动整个能源体系的绿色重构。这一转型不仅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全球绿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当全球还在探索能源转型的路径时,中国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绿色发展与经济增长可以并行不悖、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