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电力规划总院发布了一份深度报告,全面审视了新型储能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该报告从政策导向、供需关系、技术进步及未来展望四个维度,深刻剖析了行业的转型路径。
在政策层面,一系列关键文件的出台为储能行业营造了全新的发展环境。136号文虽取消了新能源强制配储的要求,但强调了储能对新能源市场化消纳的重要性,绿电直连政策则进一步提升了储能项目的灵活性。394号文明确了到2025年底前电力现货市场的基本全覆盖目标,为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辅助服务提供了明确路径。而53号文则揭示了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对调节资源的迫切需求,数据显示,2025年5月全国新能源发电量占比已达23.6%,部分省份如青海、甘肃的新能源功率占比更是超过了80%。当前,政策的核心在于完善成本疏导机制,多数省份通过容量租赁模式运作,亟需通过容量电价、辅助服务补偿等措施保障储能的合理收益。
供需格局方面,新型储能需求强劲但供给结构亟待优化。2024年,新型储能的等效利用小时数接近1000小时,国网区域内累计充放电量达到391亿千瓦时,尤其在迎峰度夏期间占比高达45%,广东的独立储能更是实现了高频响应。然而,新能源消纳压力日益凸显,部分省份的光伏和风电利用率低于90%,西藏的光伏利用率更是仅为67.8%。供给端,锂离子储能电池产能过剩问题突出,2024年总产能达到620GWh,但产量仅为340GWh,平均利用率仅为55%,技术路线亟需多元化发展以适应不同应用场景。
技术进步成为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关键力量。构网型技术加速渗透,作为同步机组的补充,在新能源大基地和独立储能场景中广泛应用,推动了储能向高压化、大容量化转型。长时储能逐渐成为主流,4小时以上的储能需求显著上升,锂离子电池依托大容量电芯进入该市场,同时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的成本也在下降,有望在2025年成为市场主力。复合储能技术兴起,多种技术组合如“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形成了“长时+短时”、“高成本新技术+低成本成熟技术”的模式,新兴技术如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熔盐储热等也在持续示范中。
展望未来,新型储能行业将聚焦四大重点。首先,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将深度应用,优化新能源出力预测、储能调度及电力交易,区块链技术将助力聚合储能的调用与结算。其次,储能需在细分市场如日内/周内/跨季长时、调频、备用等领域实现差异化发展,提升成本竞争力。氢能作为二次能源,将在长时储能、火电厂清洁燃料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缓解输电走廊压力,提供转动惯量支撑。最后,政策将持续完善,国家级容量电价政策有望出台,结合现货市场优化收益机制,推动行业从“战略支撑”向“市场化刚需”转变,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关键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