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新疆哈密的无垠戈壁上,一座规模宏大的“光(热)储”一体化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建设着。这座由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简称西北院)总承包的1500兆瓦项目,不仅是中国光热发电技术创新的里程碑,更是全球新能源电网建设的一个亮点。
驱车穿越茫茫戈壁,热浪扑面而来,砂石在车轮下飞溅。当车辆缓缓停下,眼前豁然开朗,一座银色的能源灯塔矗立于广袤大地之上。这就是哈密“光(热)储”项目的核心——吸热塔与数千面定日镜组成的壮观阵列。项目经理俞华热情迎接,详细介绍这座总投资61.93亿元的项目,它由150兆瓦光热部分和1350兆瓦光伏部分组成,是全球单期规模最大的“光(热)储”一体化项目之一。
走进这片光与热的海洋,定日镜如同巨大的银色向日葵,精确追踪太阳的轨迹,将光斑汇聚到吸热塔顶,熔盐在这里被加热至570℃,成为能量的载体和储藏舱。俞华自豪地介绍,8小时的储热能力让电站能够在夜晚继续发电,确保百万家庭的灯火通明。这一技术的突破,离不开产业链国产化的飞跃,从50%到99%的国产化率,意味着中国光热技术已在全球舞台上挺直了腰杆。
光热与光伏的深度耦合,是哈密项目的另一大亮点。1350兆瓦的光伏矩阵与150兆瓦的光热电站相辅相成,形成了全天候的供电模式。这一创新不仅提高了电网对新能源的承载能力,更为清洁能源替代和能源结构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工人们戏称这是“太阳给电站系上双保险”,确保电力输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面对戈壁的极端环境,项目团队展现出了非凡的生存智慧。设总王鑫讲述了团队如何在12级大风中迅速更换受损镜面,并开发出“镜面防护铠甲”,将破损率降低了90%。为了应对大风和盐渍土对桩基稳定性的挑战,项目团队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桩基试验,最终制定出了高精度、经济合理的定日镜桩基方案。
在项目现场,每一位建设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座能源灯塔贡献力量。项目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周勇的手机相册里,保存着工人们在严寒和沙尘暴中坚守岗位的震撼影像。他们用棉被包裹混凝土浇筑区,用身体组成人墙清理积沙,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绿色能源的壮美篇章。
哈密项目不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更是一次生态经济的裂变效应。每年29亿千瓦时的绿电输出,相当于节约了86.8万吨标准煤,减排了225万吨二氧化碳。随着光热电站和光伏板的覆盖,戈壁上的生态环境也在悄然发生变化。飞鸟驻留,绿植生长,这片曾经鸟兽绝迹的地方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作为能源转型的样板工程,哈密项目正为全国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开发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方案”。它不仅提高了电网对新能源的承载能力,更为全球减碳贡献了中国力量。西北院作为光热发电的探路者和领导者,正用实际行动定义着“责任”的内涵,用科技串联起戈壁与绿洲、边疆与内陆的银线。
当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满定日镜,这座能源绿洲在暮色中显得更加壮丽。建设者们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的绿色未来,正如同这片戈壁上绽放的光芒,照亮着通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