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多家大型商场陆续关闭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曾经作为城市消费核心载体的商场,如今却面临经营困境,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消费市场的深刻变革。
在上海,太平洋百货徐汇店、梅龙镇伊势丹百货等经营近30年的老牌商场相继停业。这些曾是上海商业地标的商场,如今却难逃关门的命运。北京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今年5月,国内高端商场标杆北京SKP发生股权变更,北京华联退出经营,这一事件被视为国内商场行业寒冬的标志性信号。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而上海、北京分别下降3.1%和2.7%,深圳、广州增速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线城市消费市场呈现明显疲软态势。
商场的兴起与城市化进程紧密相连。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大型百货商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广州天河城等商圈成为城市消费中心,不仅满足购物需求,更承载着社交、娱乐等功能。那时,周末逛商场是家庭固定活动,商场周边形成的商业圈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
电商的崛起彻底改变了商场的生存逻辑。淘宝、京东等平台以价格透明、选择多样、配送便捷等优势,迅速占领服装、日用品等市场。传统商场若仅依赖商品销售,已难以吸引消费者。为此,许多商场开始转型,将餐饮、娱乐、亲子、健身等体验式消费作为主力业态。然而,转型并非易事,位置偏远、硬件老化、运营能力不足的商场,因缺乏资金和创新动力,难以完成业态重构,最终被市场淘汰。
消费者观念的转变也对商场造成冲击。近年来,理性消费成为主流,消费者更注重商品实用性和性价比,不再盲目追求品牌。传统商场中,部分商品因品牌溢价和运营成本导致价格虚高,已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消费者对个性化、多样化体验的追求,使折扣店、仓储式会员店等新兴业态迅速崛起,进一步分流了商场客源。
消费结构正从物质消费向服务型、悦己型消费转变。商场人流量减少的同时,旅游景点、户外运动场所、文化演出场馆的人气持续上升。这反映出消费者对精神满足、情感共鸣和生活品质的追求。旅行、文化体验、美食、运动等活动,正取代传统购物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传统商场虽引入体验业态,但封闭的商业化空间难以提供“逃离感”和“自由感”,而自然景区、文化街区等开放性场所更能满足消费者对“诗与远方”的向往。
商场闭店并非消费者不爱逛商场,而是消费方式和目的发生了根本变化。消费者仍有强烈消费欲望,但不再愿意为单一购物行为付出时间和金钱。未来商业空间需超越“卖货”局限,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文化、人与自然的“生活枢纽”,以适应多元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