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一项关于灭菌乳生产的全新国家标准正式落地。根据修订后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灭菌乳》要求,企业生产灭菌乳时仅能使用生乳作为原料,复原乳被明确排除在原料范围之外。这意味着市场上销售的常温纯牛奶将实现原料的"纯净化",消费者选购时可通过配料表直接识别产品成分。
记者走访北京多家商超发现,伊利、蒙牛、三元等主流品牌的常温纯牛奶产品配料表已全面更新为"生牛乳"。某超市乳品区负责人透露,含复原乳的纯牛奶产品早在8月就已陆续下架,部分临期产品通过买赠、折扣等方式完成清库。目前货架上陈列的纯牛奶均符合新规要求,但价格未出现明显波动,部分品牌仍在延续中秋促销活动。
虽然常温纯牛奶实现原料升级,但其他乳制品的配料表仍存在差异。在酸奶和调制乳品类中,多数产品将生牛乳标注为首位成分,部分品牌明确标注其含量超过80%。不过,养乐多等乳酸菌饮料的配料表首位仍为乳粉,这类产品因不属于灭菌乳范畴,不受此次新规约束。消费者李女士表示:"现在更倾向选择配料简单的低温鲜奶,虽然常温奶送礼方便,但日常饮用还是优先选保质期短的产品。"
追溯政策调整背景,复原乳的使用争议由来已久。2010年实施的旧版标准曾允许在灭菌乳中添加复原乳,这种将乳粉还原成液态奶的工艺虽能延长保质期、降低运输成本,但经过多次热处理的牛奶会损失部分活性营养成分。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指出,过去部分企业利用信息差,将复原乳产品冒充纯牛奶销售,通过添加风味剂掩盖原料差异,造成市场不公平竞争。
新规实施后,使用复原乳的液态奶产品将明确归类为调制乳,不得标注"纯牛奶"字样。这一调整既保障了消费者知情权,也有助于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从行业影响看,国内大型乳企早已提前完成原料升级,新规主要约束的是依赖进口乳粉的中小企业。宋亮分析认为,标准修订将倒逼企业优化供应链,长期来看有利于改善国内生鲜乳的供需平衡。
记者注意到,消费者对乳制品的认知已发生显著变化。在超市冷柜区,选购低温酸奶和巴氏鲜奶的顾客明显多于常温奶区域。多位受访者表示,现在更关注产品的新鲜度和营养成分,愿意为短保质期的低温产品支付溢价。这种消费趋势的变化,或将成为推动乳制品行业升级的长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