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天兵科技试车成功:商业航天监管与创新平衡,先消低级失误再谋突破

时间:2025-09-17 01:33:33来源:观察者网编辑:快讯团队

近日,商业航天领域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天兵科技在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成功完成天龙三号火箭一子级动力系统试车。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天兵科技已走出2024年6月30日事件的阴影,不仅全面验证了其技术实力,更巩固了其在国内商业航天领域的领先地位。随着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进入高峰期,天龙三号有望成为首批受益者。

作为我国目前推力最大的商业火箭,天龙三号一子级搭载了9台发动机,起飞总推力达800吨。此次试车的成功,不仅是对天兵科技技术能力的全面检验,更是商业航天行业“安全健康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今年7月,国家航天局发布《关于加强商业航天项目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强化监管。天兵科技的试车成果,正是这一政策导向的生动体现——既避免因过往失误而“一刀切”限制企业,也防止风险失控影响行业整体发展。

据天兵科技介绍,6月30日事件后,公司通过全面“归零”流程,制定了127项可靠性改进措施。例如,采用新材料将连接结构安全系数提升至行业标准的1.5倍,增设冗余约束装置,并联合第三方机构对63项关键技术进行复核复算。这些举措显著提升了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自中国商业航天起步以来,创新与监管的平衡始终是舆论焦点。部分企业和资本主张效仿SpaceX的“以飞代试”模式,认为通过高频次试飞可快速缩小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甚至批评监管政策阻碍了行业发展。而以国家发射场为代表的监管方则强调,合规与安全是行业发展的基石,法规的存在自有其必要性,强调“慢即是快”的理念。

过去十年的实践表明,我国民营商业航天在监管完善的国家试验场所取得的成就最为显著。无论是入轨飞行试验、地面系统试车,还是高发射频次与成功率,均得益于国家场所的严格管理。相比之下,在国家场所之外进行的试验,尽管曾享受类似马斯克的“自由”(如非入轨试验仅需报备甚至无需报备),但成果有限,且多次出现风险事件。例如,6月30日事件及其他公司的类似事故,均暴露出监管缺失带来的隐患。

此前,我国商业航天企业主要依据2019年的通知开展试验。该通知对民企在自有场地进行火箭动力系统试车、中低空垂直起降试验等高风险活动的监督和指导存在模糊地带,导致质量与安全管理存在漏洞。而新政的出台,正是为了填补这些空白,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监管的重要性在多个案例中得以凸显。例如,某企业曾因更换设备未更新操作手册、未检查却签字确认导致遗漏故障、程序员擅自修改关键代码未同步他人等问题,险些造成任务失败。这些案例表明,航天任务的失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突破技术边界时因认知不足导致的失败,这类失败具有探索价值;另一类则是因能力范围内的过失导致的无谓损失。当前,我国商业航天新势力仍处于与后者斗争的阶段,制度建设、技术积累和人员能力均未达到理想水平。因此,对试验进行有序监管,引入外部评估和监督,是消除低级失误、保障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举措。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