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资产的关注度显著提升。路透社报道指出,随着人工智能、半导体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创新突破,叠加中美贸易关系阶段性缓和以及中国货币政策的宽松环境,全球投资者正加速布局中国股票市场。
在科技领域,中国在人工智能应用、半导体研发和创新药物开发方面的进展,缓解了国际投资者对中美技术脱钩的担忧。尽管面临贸易摩擦和技术出口限制,中国仍展现出强劲的创新动能。这种表现促使部分海外资金重新评估中国市场的投资价值。纽约单一家族办公室管理人布雷特·巴纳透露,近期已有外资机构因中国市场的牛市行情和资产分散需求,逐步增加在华投资配置。
伦敦资产管理公司Polar Capital的动态印证了这一趋势。该机构管理的200亿美元资产中,中国持仓比例从2024年底的20%提升至30%以上。其基金经理杰里·吴表示,今年2月的中国投资专题会议吸引了55名客户参与,较2023年增长一倍有余。他特别提到,DeepSeek等科技企业的突破性进展,引发了全球投资者对中国创新资产的重新定价。
资金流向数据进一步佐证了市场转向。汇丰全球投资研究显示,在近300只全球新兴市场基金中,中国资产占比从2024年8月的22.5%跃升至2025年8月的28%,成为增长最显著的新兴市场。高盛最新报告指出,8月全球对冲基金流入中国A股市场的资金增速创多年新高,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持仓量升至两年峰值,互联互通机制下的外资交易量也达历史最高水平。
香港市场同样表现活跃。今年以来,香港IPO市场吸引的基石投资者数量超过2021年历史纪录。典型案例包括:2月蜜雪集团IPO引入5名国际投资者,其中英卓投资管理认购6000万美元;5月宁德时代41亿美元增发获得瑞银集团和科威特投资局参与。高盛分析认为,这些数据表明外资对中国股市的参与度已达到周期高点。
机构投资者的深度参与被视为本轮行情可持续的关键。目前外资持有的中国在岸股票仅占总市值的3%,远低于全球主要市场水平。高盛测算,若海外持股比例恢复至5%的历史峰值,将为中国股市带来2000亿美元增量资金;若机构持股比例从当前的14%提升至新兴市场平均的50%,潜在资金流入可达4.5万亿美元。
投资方向呈现明显特征。外资关注重点已从美国存托凭证(ADR)扩展至港股和A股市场,行业集中于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高端制造和新能源汽车等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领域。摩根士丹利股票策略师劳拉·王透露,其接触的美国投资者中,超过90%表示希望增加中国资产配置,创2021年以来新高。
国内资金流动形成有力补充。随着居民储蓄向资本市场转移和企业现金储备调整,大量新增资金涌入股市,与外资形成共振。施罗德基金管理(中国)公司指出,当前A股估值仍处于合理区间,宏观经济数据呈现企稳改善态势,科技、汽车和高端制造等产业的全球竞争力成为内外资共同看好的投资方向。
全球大型资管机构的态度转变具有代表性。安联全球投资将中国列为"不可忽视的独立资产类别",Polar Capital直言看好人工智能带来的投资机遇。这种认知转变使中国市场被重新定义为估值合理、与全球市场相关性较低的独立资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