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企业深陷“高成本低增长”怪圈?找准增效关键,让利润稳步上升

时间:2025-09-19 12:05:01来源:小AI编辑:快讯团队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不少企业正陷入“高成本、低增长”的困境。尽管管理层频繁提及“降本增效”,并投入大量资源分析数据、优化流程,但实际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利润增长乏力、成本居高不下,成为许多企业难以突破的瓶颈。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是企业方法不当,还是思路存在偏差?

问题的根源或许在于,许多企业过于聚焦生产环节和人力成本的削减,却忽视了营销与产品层面的效率提升。事实上,真正的成本黑洞往往隐藏在看似常规却低效的投入中。例如,营销费用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巨额投入仅换来微弱的市场反响;产品选型失误,则可能造成库存积压、推广费用浪费等一系列连锁反应。这些隐性成本,往往比直接削减员工或生产环节带来的“显性降本”更为致命。

要实现真正的降本增效,企业需从“增效”入手,而非单纯“降本”。营销与产品,是增效的两大核心战场。在营销领域,费用分类与效果评估至关重要。许多企业的品牌推广与产品推广存在重复投入,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同时,各部门在效果推广中各自为政,优惠券发放缺乏针对性,真正需要挽留的客户未能受益,而“薅羊毛”的用户却大量消耗资源。经营分析部门应牵头建立统一的用户标签体系,梳理投入产出,及时整改无效活动,调整低毛利客群资源分配,让每一分营销费用都发挥最大价值。

产品层面的效率提升同样不容忽视。一款滞销产品不仅占用库存,还会带来推广费用损失和清货成本。企业可通过品类、价格带、毛利等维度分析,优化SKU布局,避免内部竞争和连带率低下的问题。同时,建立产品生命周期模型,监控新品上市后的表现,及时介入问题产品,防止库存积压。通过总结不同商品经理、价格带和款式的新品成功率,企业可以压缩低效赛道的投入,实现产品层面的提效。

供应链与技术的优化,是降本增效的另一把利器。集中采购、垂直整合等模式,可以显著降低采购成本。例如,某连锁餐饮企业通过集中采购食材,将成本压低8%;比亚迪的“垂直整合”模式,则通过自产核心零部件,削弱了供应商的溢价能力。在库存管理方面,“柔性生产+订单驱动”模式可以实现近乎“零库存”的理想状态,避免资金被库存占用。技术与数字化转型同样关键。RPA、OCR、BI等工具的应用,可以大幅提升效率。例如,物流企业通过OCR技术将单据录入时间从10分钟缩短至10秒;零售企业利用BI工具精准选址,使新店成功率提升40%。

研发与采购环节的把控,是稳固降本增效成果的关键。在研发领域,企业应聚焦核心产品,淘汰低效型号。某汽车零配件企业通过梳理产品盈利模型,将资源集中在30多个核心型号上,上半年利润同比回升50%。同时,设计标准化和变更管理也不可忽视。避免“为创新而创新”,严格评审客户的不必要需求变更,可以防止成本失控。在采购领域,构建成本模型、制定品类策略、深化供应商合作,是降本的三板斧。例如,某车企通过优化电池壳体供应商方案,将单品价格从150元降至130元,一年节省240万元。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