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之滨,一座现代化的能源枢纽站巍然矗立。蔚蓝的天空下,十座洁白的液化天然气储罐整齐排列,远处传来运输船靠泊的汽笛声,海浪轻拍着堤岸,构成一幅独特的工业画卷。这里是中国海油在盐城港滨海港区投资建设的"绿能港"项目,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正源源不断地为长三角及周边地区输送清洁能源。
项目核心区域,巴拿马籍"卡米拉"轮正通过卸料臂将船载液化天然气注入输送管道。这些来自海外的清洁能源经由栈桥输送至储罐,再通过天然气管网和槽车运往全国各地。据江苏滨海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姜枫介绍,该项目已建成4座22万立方米和6座27万立方米LNG储罐,总罐容达250万立方米,年处理能力超过600万吨,自投运以来累计接卸LNG784万吨,向长三角地区供应天然气超98亿立方米。
作为国家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的重点工程,盐城"绿能港"不仅承担着基荷供电和调峰储备功能,更在能源综合利用领域展开创新实践。项目配套建设的滨海港零碳产业园内,国内首座LNG冷能交换中心已投入运营,通过冷能梯级利用技术,将原本需要排放的冷量转化为工业制冷、冻干食品生产等领域的能源,年节约标准煤约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1万吨。
在能源贸易领域,该项目持续拓展国际市场。2023年9月,两座22万立方米储罐获批保税储罐资质,当年实现保税进口53.32亿元。2025年上半年,通过开展LNG转口贸易,保税进出口额达36.45亿元,形成"进口-储存-转口"的完整贸易链条。这种"保税+转口"的新模式,不仅提升了港口综合服务能力,更为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围绕冷能利用,产业园已培育出液空储能、冷能空分、冰雪休闲等特色产业。其中,冷能发电项目利用LNG气化过程中释放的冷量进行发电,年发电量可达1.2亿千瓦时;冻干食品生产线借助低温环境实现食材快速脱水,产品远销海外。这些创新实践使"绿能港"从单纯的能源接收站,转型为集能源储备、贸易、利用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