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运输领域长期面临资金周转难题,尤其是铁路运费支付压力,成为制约企业运营效率的关键因素。随着浙商银行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推出“铁路运费证”创新业务,这一行业痛点迎来突破性解决方案。该业务通过“国内信用证+铁路物流”的融合模式,实现全流程线上化操作,为大宗商品企业开辟了高效、低成本的运费支付新路径。
铁路货运作为大宗商品运输的核心方式,其成本占比不容忽视。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铁路货运总量突破51亿吨,其中煤炭运量占比超55%,年运量达28亿吨级。以煤炭为例,运输成本在采购总成本中占比可达15%至30%,且受运输距离、装卸效率及能源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显著。企业普遍面临“上游现款支付、下游赊销回款”的结算矛盾,导致运费支付资金占用大、回款周期长,进一步加剧了资金周转压力。
针对这一困境,浙商银行与国铁集团于2025年2月签署《铁路物流金融服务合作协议》,携手9家金融机构共同探索金融与物流场景的深度融合。作为首批合作银行,浙商银行率先推出“铁路运费证”业务,将国内信用证工具嵌入铁路物流环节,实现“远期支付+线上化操作”的创新模式。企业通过国铁95306平台生成运费账单后,可在线申请开证,银行通过系统直连核验运单真实性,完成代理议付与资金划拨,铁路部门实时收款,企业最长可享受1年还款期限。全流程无需线下提交纸质材料,最快分钟级完成出账,大幅提升了操作效率。
2025年9月4日,全国首单“铁路运费证”业务在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落地。作为安徽省属国有大型能源企业,淮南矿业年核定产能近8000万吨,全年铁路运费支出超30亿元。通过该业务,企业获得1亿元开证额度,有效缓解了运费支付中的资金周转压力。“这一模式拓宽了融资渠道,节约了财务费用,提升了集团经营效益。”企业财务负责人表示。
首单业务落地后,“铁路运费证”迅速在多区域复制推广。浙商银行成都、北京、西安等分行相继与当地国铁局合作,完成区域首单业务。例如,成都分行对接的道臣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是国铁成都局范围内规模较大的民营运输企业,全年铁路运费规模近20亿元。此前,该企业在请车和运费支付方面面临较大资金压力,通过“铁路运费证”业务,资金周转难题得到切实解决。截至目前,该业务已覆盖国有能源集团与大型民营物流企业,形成示范效应,区域推广步伐持续加快。
“铁路运费证”的创新不仅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更实现了铁路、银行、企业三方共赢。对铁路局而言,运费及时到账保障了运输业务稳定,同时履行了央企社会责任,助力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对企业而言,破解了资金周转难题,降低了财务成本;对银行而言,拓展了供应链场景金融空间,为服务实体经济找到了新路径。这一模式是浙商银行深耕供应链场景金融的缩影。近年来,该行围绕“科技+金融+产业”战略,在电力能源、新能源汽车、大宗商品物流等领域深化服务,截至2025年6月末,已为超8.5万家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浙商银行供应链金融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与国铁集团深化合作,逐步将“铁路运费证”业务推广至全国主要铁路货运干线和服务网络,持续探索更多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助力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