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商务部精准发力:出口管制稀土技术,为美盟友独立产业链计划设重障

时间:2025-10-10 12:14:30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商务部近日推出重要举措,对稀土相关技术实施出口管制,这一决策直接打破了美国及其盟友构建自主稀土供应链的设想。根据商务部官方网站发布的信息,2025年10月9日发布的第62号文件,详细规定了稀土技术出口的具体管制内容。

此次管制措施的核心在于三大方面。首先,文件明确了禁止未经许可出口的具体物项。这些物项不仅包括稀土原矿和金属,更聚焦于稀土全产业链的关键技术,例如开采工艺、冶炼分离技术、金属冶炼技术、磁性材料制造技术,以及二次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和相关生产线装配、调试、维护、升级等技术环节。

其次,文件明确了适用主体范围。所有从事稀土相关技术或设备出口的中国公民、在华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以及在中国境内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均被纳入管控对象。这意味着,任何在国内从事相关出口业务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这一规定。

最后,文件提出了严格的合规要求。出口前,相关经营者必须向主管部门申报并取得许可,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出口。同时,文件还对特殊情况作出了限定和程序性要求,确保出口行为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公告发布后,公众普遍关注两个问题:为何此时加强管控?以及文件中“人道主义救援”豁免条款是否可能被滥用?

关于第一个问题,中国对稀土技术出口的管控并非一蹴而就。早在十年前,中国就开始探索相关制度框架,但由于当时技术条件和市场地位尚未成熟,因此采取了渐进式的路径。2024年,部分重要稀土产品开始实施出口限制。此后,随着稀土走私案件的频发,以及美国及其盟友积极谋划建设独立稀土产业链,中国进一步收紧对稀土关键技术的对外流出成为必然选择。此次收紧管控,是基于多年准备和现实需要,而非突然为之。

对于第二个问题,即“人道主义救援”豁免条款是否可能被滥用,分析认为,虽然存在这一豁免条款,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严格限制和监管措施,滥用难度较大。豁免条款仅适用于确实用于人道主义救援的特定用途,且是否适用需要中方确认,不能随意标注为“救援用途”就获得豁免。

即使符合豁免条件,出口经营者仍需在出口前提交“用途承诺”,并在出口后10个工作日内通过指定渠道向商务部报告出口细节,以便追溯与核验。一旦发现虚假申报或滥用,将面临严厉处罚,包括罚款、列入黑名单甚至承担刑事责任。

从技术层面看,真正的人道主义救援所需的技术,与稀土领域的核心工艺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难以通过“救援用途”掩盖对核心技术的转移。

此次商务部的出口管制措施,针对的是稀土关键技术环节,是一次精准打击。通过法律程序和监管手段,以及明确的处罚措施,有效阻断了未经授权的技术外流。对于美国及其盟友而言,这无疑增加了他们构建脱离中国的稀土产业链的难度,迫使他们在没有关键技术支持的情况下,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能力。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