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从碰壁到破局:未来智能CEO马啸“AI重构”耳机,打造办公新生态

时间:2025-10-15 04:25:50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在黄浦江畔的徐汇西塔,未来智能的办公室里,创始人马啸正与团队探讨着AI耳机的迭代方向。窗外货轮穿梭,江风裹挟水汽,这片见证过无数创业故事的区域,如今正记录着一家AI公司的成长轨迹。三年前,这家初创企业还因“体量微小”被顶级代工厂拒之门外,如今却凭借“AI重构硬件”的理念,在估值翻倍后完成新一轮融资,由蚂蚁集团领投,启明创投超额跟投。

故事始于2022年的一张构想图。当时马啸向一家果链代工厂展示AI耳机的设计理念,提出从电子元件排布到声学算法优化,每个环节都需AI重新定义。这一“重构未来”的愿景,最终打动了董事长。然而在此之前,马啸曾跑遍产业链Top10企业,得到的全是拒绝。传统代工厂更倾向为苹果、华为等巨头服务,对初创企业的订单兴趣寥寥。

彼时正值全球风投圈“大模型竞赛”时期,投资人更关注技术团队而非硬件落地。马啸回忆,2022年见了几十位投资人,普遍反馈“做耳机上的AI应用不够性感”。这种局面持续到2023年下半年,行业从“追技术”转向“看应用”,未来智能才获得资本青睐。马啸坦言:“我们没有顿悟时刻,只有渐悟过程。”

AI耳机的研发远比概念复杂。硬件研发需6-9个月周期,与AI应用的快速迭代形成矛盾。更棘手的是供应链管理:麦克风位置需适配降噪算法,芯片算力要预留实时转写空间。这些调整在传统厂商看来“多此一举”,却是未来智能的核心竞争力。例如,首代产品因仿苹果设计导致塑料感强,虽功能齐全,但4万台销量中伴随大量“50元烂耳机”的吐槽。

“AI时代的硬件不能是简单拼接。”马啸强调,硬件设计需从源头融入AI功能。2018年首次尝试做耳机失败,因当时供应链无法支持AI功能;2019-2020年二次尝试仍不顺利。这些经历成为创业契机。团队最终选择聚焦办公场景,砍掉AI闲聊、查天气等通用功能,仅保留“记录者+翻译者”角色。

产品迭代遵循双重逻辑:硬件端追赶行业技术升级,如动圈喇叭、音腔设计、降噪效果;AI端深化场景理解。2023年大模型出现后,产品空间大幅拓展,从录音、翻译延伸至摘要生成、待办事项提炼。主力产品已迭代至第四代,迭代周期约一年,逐步覆盖前代产品。

用户反馈直接驱动产品进化。马啸手机里存着上百个用户好友,其中不乏边吐槽边用的“二级市场研究员”。团队设有“首席道歉官”职位,专门处理一线投诉。这种用户导向的策略,使产品从仅支持远程电话录音,扩展至线上线下同步记录;从中文识别升级至多语种翻译;从规则过滤口语化废话,到接入大模型实现智能摘要。

在渠道布局上,未来智能采取“线上突破、线下稳健”的策略。2022年5月入驻天猫、京东,年底跑通模式;2023年上半年借助抖音增长红利引爆销量;2024-2025年逐步铺开线下渠道。目前线上线下比例约6:4,形成稳定闭环。马啸认为,硬件是“反互联网”的,需兼顾研发、渠道、物流、仓储,任何环节掉链子都会影响品牌。

对于竞争对手,马啸认为大厂如苹果、华为重心在手机,AI耳机仅是补充;互联网公司则依赖高毛利、快速获客的逻辑,与硬件的“长周期、重运营”特性冲突。未来智能的潜在对手可能是软件公司,如Notion等办公闭环厂商。他指出:“AI助理需获取完整办公数据,仅靠线上零散数据不够,必须伴随用户开会、访谈。”

团队管理方面,马啸从创业初期就重视企业文化,明确“用户为先”的核心理念。随着团队从29人扩张至100人,价值观传递出现“核心热、外围冷”的问题。他采用OKR+KPI结合的考核体系,销售、供应链等数据驱动部门用KPI,核心团队以OKR拉通信息。对于未来可能的风险,马啸认为最大挑战在于团队能否在复杂环境中找准定位,避免认知错位。

谈及下一代产品,马啸透露将遵循“更简易”的逻辑,整合办公场景需求,例如用一款设备解决线上线下录音需求。海外自主品牌拓展也是重点,目前已有同类产品在海外取得高毛利。AI领域则采用孵化模式,探索Agent与硬件的结合。当被问及是否会做AI眼镜时,他表示会等待市场认知普及后,推出能带来立竿见影价值的产品。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