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产业版图中,AI眼镜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智能终端格局。2025年10月,meta最新智能眼镜在美国市场引发抢购热潮,全美门店库存迅速告罄,试戴预约排期已延伸至11月。苹果公司随即宣布加速研发无显示屏智能眼镜,计划于2026年推出竞品,这场由科技巨头主导的竞赛,将中国供应链推向了全球产业的核心位置。
全球智能眼镜产业已形成"中国制造"的显著特征。美银证券报告显示,超过80%的供应链企业集中在中国,涵盖摄像头模组、光波导、微机电系统等关键领域。其中,摄像头模组、光学镀膜及整机组装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均突破50%。这种产业集群效应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尤为突出,形成了从上游器件到下游系统集成的完整生态链。
资本市场对AI眼镜赛道的追捧印证了产业热度。歌尔股份股价自2025年4月低点累计上涨近90%,市值达1130亿元;水晶光电同期涨幅超60%,舜宇光学涨幅亦超过50%。这三家企业分别在整机代工、光学技术领域占据关键地位,其中歌尔股份被曝获得meta新一代产品代工订单,其光波导量产技术已达世界领先水平。
产业地位的跃升源于持续的技术积累。舜宇光学科技战略分析高级经理赵悦纳指出,中国供应链的优势体现在全链条整合能力,从2015年的OEM代工模式,已逐步演变为JDM联合设计模式。2018年至2024年间,该公司研发投入累计超170亿元,年均占营收比例近7%,这种技术投入使其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创新。
XREAL创始人徐驰观察到,过去十五年中国制造业经历了从"代工"到"智造"的蜕变。2018年前,国内企业主要承接海外设计方案,如今已能在核心器件领域实现技术突破。这种转变在AI眼镜产业尤为明显,部分中国企业的产品性能、迭代速度和可靠性已超越海外竞争对手,形成不可复制的产业壁垒。
全球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IDC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AI眼镜出货量达406.5万台,同比增长64.2%,预计2029年将突破4000万台。在市场份额方面,meta以73%的占比领跑,华为、雷鸟创新和小米分列二至四位。这种竞争态势促使国际品牌更加依赖中国供应链,meta最新产品就被发现采用中国厂商的光学组件。
技术突破的临界点正在临近。行业专家普遍认为,2027年可能成为AI眼镜的"iPhone时刻"。徐驰描绘了这样的场景:用户佩戴的智能眼镜将内置AI助手,通过眼球追踪和场景感知提供个性化服务,最终取代手机成为主要交互终端。这种愿景的基础是空间计算与光学显示技术的成熟,以及AI原生操作系统的普及。
但产业爆发仍面临多重挑战。当前AR眼镜平均重量达50-80克,远超普通近视眼镜的10-20克标准,长时间佩戴的舒适性亟待提升。交互方式也存在局限,手势识别动作幅度大,语音交互在公共场合略显尴尬。谷东智能COO曹炳辰指出,行业需要实现真正的无感交互,这要求传感器、芯片等核心部件进行系统性重构。
技术演进路线已逐渐清晰。徐驰认为,AI与操作系统的融合将解决交互难题,当硬件指标达到临界点时,整个产业将实现快速收敛。赵悦纳则持谨慎乐观态度,他预计若头部企业推出体验优异的产品,配合完善的软件生态,"iPhone时刻"最早可能在2027年到来,最晚不超过2030年。
这场产业变革中,中国企业的角色正在转变。从最初的代工生产,到如今参与技术方案创新,再到主导核心器件研发,中国供应链已形成难以复制的集群优势。头豹研究院分析师许哲玮强调,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成本效率,更在于技术融合能力,中国企业正从产业配套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