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价近日上演“过山车”行情,10月22日单日暴跌6%,创十二年来最大跌幅,品牌金价每克一夜之间缩水50元。这场突如其来的价格跳水,让众多黄金投资者陷入两难:追涨怕套牢,抄底怕深跌。记者走访上海多家金店发现,尽管金价连续两日下行,但门店客流量并未显著回升,市民普遍反映“跌得还不够狠”。
以周大福为例,10月21日金饰价格尚在1292元/克高位,22日直接跌至1235元/克,23日进一步下探至1223元/克,两日累计跌幅达69元/克。这种波动幅度让从业十余年的店员李女士直呼罕见:“平时单日跌五元十元是常态,跌二十元就算大波动,像这次直接跌几十元的情况,只有重大促销时才见过。”她透露,当前门店客单价反而有所提升,“有些顾客一次买好几件,但整体客流量确实不如预期”。
在杨浦区五角场某中国黄金门店,偌大的展厅内仅有黄女士一人闲逛。“只是路过进来看看,虽然知道金价跌了,但现在每克还是要1200多元,还是觉得贵。”她坦言,“如果能再跌个两三百元,才会认真考虑入手。”一旁的店员插话道:“现在这个价位已经算低了,按照趋势,明年涨到1500元也不是没可能。”
与本地门店的冷清形成对比的是,香港买金热潮持续升温。上海市民丁小姐最近在“水贝市场直购”和“赴港买金”之间犹豫不决:“水贝价格有优势,但没品牌保障;去香港又要算上路费住宿费,而且之前某商场‘满1000减100’的活动已经结束了。”据她描述,该活动最后两天引发抢购狂潮,现场凌晨就有人排队,“很多都是上海游客,买金跟抢白菜似的,一个人买好几款”。
尽管促销活动已结束,但受金价下跌影响,这家金店门口仍排着长队。常去香港购金的顾女士算了一笔账:“香港金价直接挂钩国际市场,加上汇率优势,每克能便宜几十元,工艺费也低不少,有时候工费只要1元/克。”她刚从香港带回几条金项链,每克工费仅40元,“而上海同款式要100元左右”。不过她也提醒:“如果是为了保值投资,买首饰肯定不划算,品牌加工费在回收时都打水漂了。”
面对金价剧烈波动,投资者心态各异。黄金爱好者陈先生直言“太磨人”:“这三年看着金价从五六百涨到上千,之前不敢追高,现在跌了又怕继续跌,买少了怕错过,买多了怕套牢。”这种“越涨越买,越跌越慌”的心态,在投资者中颇为普遍。
相比之下,坚持每月定投1克金豆的竺小姐显得从容许多:“我把这个当作长期储蓄,就像定投基金一样,不关注短期涨跌。”国家注册黄金投资分析师刘志飞建议,普通投资者若以保值为目的,应优先选择投资金条、熊猫金币或黄金ETF,“品牌首饰的高额加工费在回收时会大幅折损,不适合作为投资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