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南通海安的茧丝绸与纺织企业里,一场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正在上演。壮硕的蚕宝宝啃食着特制的“饲料饼干”,在恒温恒湿的智能化蚕室中结出雪白的蚕茧;机械臂精准运作,让拥有2000年历史的非遗扎染工艺在潮牌服饰上焕发新生。这些充满科技感的生产场景,展现了“老手艺”如何通过创新突破传统边界,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
传统养蚕遵循“春养秋缫”的千年规律,如今却实现了全年无休的工厂化养殖。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蚕室内,整齐排列的养蚕架上,蚕宝宝不再依赖桑叶,而是以灰黑色的饲料为食。这种由桑叶粉、豆粕、玉米及微量元素组成的科学配方,不仅改变了“蚕以桑叶为食”的传统模式,更从源头提升了蚕茧品质。企业通过研发全程饲料喂养与工厂化养殖技术,将养蚕车间温度误差控制在0.5℃以内,湿度误差不超过5%,产出的蚕茧可直接用于缫制高档5A级白厂丝。以“公司+基地+农户+科研机构”模式为核心,鑫缘集团在江苏、广西、江西等地建成2万公顷桑园基地,构建起覆盖原料、研发、生产、销售的全产业链品控体系。2024年,企业营业收入达158.8亿元,连续四年突破百亿元大关。
在华艺集团的非遗扎染智能机器人生产线上,机械臂正以毫米级精度完成注染操作。扎染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邹莉通过“手把手”教学,让机器人记录并模拟她的每一个动作。只需输入设计图案,机械臂便能按照预设轨迹在扎好的成衣上均匀注染,实现从“手工蘸染”到“智能生产”的跨越。这种古老工艺的“随机性”曾长期制约规模化生产,而华艺集团通过三年攻关,于2024年正式投产中国首条非遗扎染智能机器人生产线,实现了注染、刷色染等5-6种工艺的AI替代。企业数据显示,机器人生产线的效率较人工提升6倍,产品合格率从五分之一返工率跃升至98%,一台机器人可替代5名工人的工作量,并能完成扎染流程30%的工序。
从传统桑蚕养殖到非遗扎染工艺,两项“老手艺”正通过品牌化、时尚化、国际化战略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华艺集团被授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艺术染整与现代扎染流行趋势研究中心”称号,每半年发布一次中国艺术染整工艺流行趋势册,为江南布衣、珂莱蒂尔、之禾等国内一线品牌提供从布料到设计的全链条解决方案。企业还创立自有品牌“弄影”,将扎染工艺与针织时装、梭织时装、毛衫等多元产品结合,并延伸至文创领域,形成“国际流行寓于形、东方思维寓于神”的独特风格。
鑫缘集团同样在品牌战略上持续发力,作为国内茧丝绸行业唯一全国重点跟踪培育服装家纺自主品牌企业,“鑫缘”位列中国丝绸十大品牌之首。企业跳出丝绸仅用于服饰的传统观念,推出丝绸名画、丝绸墙布、丝绸笔记本、艺术伞等创意产品,并与当代画家合作开发丝绸家居软装饰品。鑫缘集团在越南成立公司,将中国的桑蚕生产技术、管理经验与当地原料、劳动力优势结合,从事桑蚕生产、鲜茧收购、蚕丝生产销售等业务,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让丝绸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