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双十一”战线拉长:消费者心态转变下平台与商家的应对新局

时间:2025-10-27 06:06:52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购物节,已成为中国消费者期待的消费盛宴。然而近年来,这一购物狂欢的启动时间不断提前,引发了广泛关注。今年,京东于10月9日率先开启促销,较去年提前5天;抖音紧随中秋大促,活动周期长达57天;天猫也在10月15日启动,持续31天。各大平台纷纷拉长战线,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

消费者心态的转变是“双十一”周期拉长的重要原因。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李鸣涛指出,近年来,消费者对“双十一”的态度逐渐趋于理性,不再将大量需求集中在某一天释放。“不喜欢为预售等太久”“凑满减算得头疼”等反馈,反映出大促期间玩法复杂、快递拥堵等问题,导致部分消费者选择退出。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也认为,频繁的营销刺激使消费者产生“钝感”,购买欲的阈值不断提高。这种心理变化促使平台从单纯比拼“性价比”,转向综合服务能力的竞争。

为适应消费者需求,电商平台调整了促销策略。一方面,通过延长大促周期,分段激发消费潜力;另一方面,着力提升服务稳定性,优化消费体验。例如,2025年“双十一”期间,电商平台将“官方直降”“一件立减”等优惠信息置于界面显眼位置,简化操作流程。同时,平台与即时零售联动,满足消费者“即时享有”的需求。淘宝闪购首次参与“双十一”,推出外卖五折活动,并将更多品类接入“小时达”“半日达”服务。

技术手段的应用也为“双十一”带来了新变化。一些平台引入AI辅助工具,提升购物效率。淘宝在搜索栏右侧设置“AI万能搜”,根据用户近期检索和购物偏好,一键生成包含文字商品、视频图片的专属购物清单。京东则在App16.0版本中搭载“爱购”智能搜索推荐功能,用户通过口述需求,即可精准匹配商品。李鸣涛表示,AI工具的大规模应用将进一步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提升购物体验,同时有助于提高商品的销售转化率。

对于商家而言,“双十一”周期拉长带来的影响喜忧参半。一些头部商家表示,提前启动预售使备货压力减轻,库存周转率有所提升。某头部家电品牌负责人称:“今年按单备货,库存周转率明显提高,这是短周期促销无法实现的。”然而,中小商家却面临更大挑战。奢侈品买手店米亚的主理人MIA(化名)表示,购物节效果趋于平淡,消费者被多个渠道分散,活动效果有限。更让她焦虑的是流量成本上升:“平台流量费越来越贵,获客成本提高,小商家难以承受。”女装品牌TURNSIGNAL旗舰店主理人林亚央也表示,参与“双十一”主要是为了获取平台流量,否则会被边缘化。但她也在尝试破局,通过分段运营提升触达率,分阶段推新品并配套优惠,精准获取数据反馈。

物流压力的减轻是“双十一”周期拉长的另一积极影响。早年因单日订单暴增导致的“爆仓”“配送延迟”问题已得到缓解。李鸣涛指出,订单峰值被分摊后,物流企业能更均匀地分配人力和运力,从而提升消费端的体验。

尽管电商促销日益频繁,但“双十一”仍是全年最重要、影响力最大的促销活动。2024年“双十一”期间,京东参与用户同比增长超两成,天猫成交总额也显著增长,参与用户规模创新高。这表明,即便大促分散,超长的“双十一”仍是有效的促销策略。与此同时,竞争也逐渐白热化。据复旦大学消费大数据实验室发布的数据,2024年“双十一”期间,天猫淘宝、京东、抖音、拼多多的销售额份额分别为38%、20%、13%、10%。国信证券研究所预计,今年各平台GMV将持续分化,淘宝天猫份额可能小幅下降,其他平台份额有望提升。

在存量竞争背景下,“双十一”不断前置成为平台争夺消费者注意力、维持增长的必然选择。陈端表示,消费者注意力碎片化,不同业态的电商平台纷纷入场,推高了获客和流量成本。因此,平台必须通过拉长促销周期,构建用户黏性。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认为,电商平台希望通过调整“双十一”时长,提升成交数据,增强竞争优势。“时间越长,数据越好看。”盘和林说,“‘双十一’数据会成为平台吸引客户的招牌,未来平台内部会更重视数据对比,围绕数据优化策略。”

“双十一”迈入第17个年头,其意义已发生深刻变化。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平台竞争已从“拼低价”转向“拼生态”。谁能更好满足用户期待,搭建更完善的生态,谁才能提升复购率。阿里巴巴中国电商事业群淘宝天猫市场部总经理暮珊曾公开表示:“‘双十一’早已不只是促销本身,更是电商行业革新的风向标。AI落地、即时零售、大消费平台……每一点变化,都在拓展电商的想象空间和价值边界。”陈端也认为,“双十一”激发了社会对电商创新的广泛关注,其消费高峰更像一场年度“压力测试”,倒逼电商平台在物流供应链、前端配送体验等方面持续优化,推动电商生态在实战中实现微创新与系统进化。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