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保(601601.SH)近日公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显示公司在前三季度实现显著业绩增长。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达3449.09亿元,同比增长11.1%;保险服务收入2168.94亿元,增长3.6%;归母净利润457亿元,增幅19.3%;营运利润284.74亿元,同比增长7.4%。第三季度单季表现尤为突出,营业收入1444.08亿元,同比增长24.6%;利润总额278.87亿元,增长85.7%;归母净利润178.15亿元,增幅35.2%。
业内分析指出,中国太保业绩提升主要得益于资本市场收益和保险服务收入增长,其中寿险银保渠道表现尤为亮眼。2025年前三季度,太保寿险规模保费达2638.63亿元,同比增长14.2%;新业务价值153.51亿元,增长7.7%,可比口径下增长31.2%;保险服务收入639.80亿元,增长2.6%。
从销售渠道看,银保渠道增长显著。前三季度,代理人渠道规模保费1843.74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新保业务规模保费331.91亿元,同比下降1.9%;银保渠道规模保费583.10亿元,同比增长63.3%,其中新保期缴规模保费159.91亿元,增长43.6%。
在中国太保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太保寿险总经理李劲松表示,2025年期缴业务增长得益于多方面因素:一是渠道结构优化,国有大行占比从去年的22%提升至36%,网点增长主要集中在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银行;二是销售队伍扩张,人数增长20%,人均产能期缴保费同比增长20%。
关于银保渠道分红险产品,李劲松透露,截至9月30日,分红险在银保渠道销售占比约27.7%,在上市同业中仅次于太平人寿。进入10月后,分红险与传统型产品占比发生逆转,分红险占比超过70%,传统型产品占30%。
对于2026年业务展望,李劲松表示,个人业务渠道期缴业务将实现正增长,全年增幅预计在5%-10%之间,一季度增幅可能高于二、三季度,三季度将是全年低点,个险新业务价值也将转正。银保渠道期缴业务增速预计与今年持平,约10%,太保寿险自身增速可能超过这一水平,达到20%-30%,新业务价值增幅可能更高。
李劲松强调,网点增长将是2026年银保业务发展的核心策略。公司计划将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银行渠道占比从目前的最高5%提升至8%,网点增速预设在35%-40%。同时,公司将通过提升股份制银行客户件均保费来平衡国有银行件均保费较低的影响,预计销售队伍将从目前的4500人增长至6200人,增幅约30%。
在产品结构方面,李劲松表示,2026年太保寿险传统型业务占比将不超过50%,浮动收益型产品占比将超过50%。公司认为,产品多元化应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从功能角度看,健康险占比将有所提升。
财产险业务方面,2025年前三季度,太保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602.06亿元,同比增长0.1%。其中车险保费收入804.61亿元,增长2.9%;非车险保费收入797.45亿元,同比下降2.6%。保险服务收入1508.06亿元,增长3.5%;承保综合成本率97.6%,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
新能源车险业务仍面临挑战。太保相关高管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尽管公司在新能源车险经营模式创新和成本控制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三季度业务仍出现波动。目前家用新能源车险保持盈利,但整体业务仍处于亏损状态。公司通过精细化管理不同险种和完善准备金制度,对三季度成本产生一定影响。
在投资方面,中国太保积极配置长期固收资产,延展资产久期,强化权益主动管理。截至9月末,公司投资资产达29747.8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8%。前三季度,净投资收益率2.6%,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总投资收益率5.2%,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
中国太保副总裁、首席投资官苏罡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截至三季度末,公司综合投资收益率5.4%,同比增加0.4个百分点。三季度公司抓住成长股机会,取得了较好的收益回报。他强调,保险资金必须高度重视成长股投资,因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公司已启动中证太保主动偏股风格基金指数,为发展多样化、风格型的"卫星策略"提供工具。
对于未来投资策略,苏罡认为,从中长期看,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可能以更缓慢的速率下行。公司将更积极地抓住利率债向上波动和信用债利差扩大的阶段性投资机会,包括创新类固收产品。在权益市场方面,公司将重点抓好三项举措:一是稳固提升权益仓位,抓住阶段性趋势机会;二是以中证太保风格指数为基准,灵活调整风格暴露水平;三是加强投资组合结构化优化管理,协调主动与被动策略、成长与价值、境内与境外结构,获取更高的风险调整后长期回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