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读者曾向笔者提出疑问:当人生遭遇困境与挫折时,究竟该如何坚持下去?对此,笔者的回答是三个字——“我愿意”。这三个字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强大的力量,它代表着一种基于价值观的选择,让人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坚定。
人生中有三件事充满不确定性,无人能够精准预测。其一,是终身的收入。无论当下如何努力,都无法确切知晓自己一生究竟能挣多少钱。其二,是人生的苦乐。人们常常追求幸福,可现实是,许多看似美满的婚姻,最终却走向了离婚的结局。其三,是生命的终结。没有人能预料到自己会在何时、以何种方式离开这个世界。这三件事,涉及利害、苦乐与生死,让许多人陷入焦虑之中。
这种焦虑,使得人们在面对难题时,往往陷入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的境地。他们不断地在各种选择之间徘徊,每做出一个决定,又可能因后续的发展而后悔不已,如同来回拉动的抽屉,导致情况愈发糟糕。而“我愿意”这种价值观导向的选择,恰恰能帮助人们摆脱这种困境。当人们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做出选择后,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便不会轻易焦虑和后悔,而是能够坚定地走下去。
历史上,释迦牟尼本是王子,享受着尊贵的王族生活,但他却毅然舍弃这一切,选择出家修行。他的苦修,并非被迫,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我愿意”。在当今社会,也有许多企业家,即便年过六旬、七旬,早已到了退休的年纪,却依然充满激情地继续奋斗。尽管折腾的过程充满疲惫与辛苦,但他们依然乐在其中,因为这是他们愿意做的事情。
以房地产行业为例,“911事件”后,纽约世贸中心开始重建,笔者所在的企业参与了重建工作,在一号楼顶层开发运营了“中国中心”。之后,又在台北阳明山上开发了“万通台北2011”。这两个项目,从赚钱的角度来看,并不理想,过程曲折且收益有限。若将同样的资金、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中国大陆的其他城市,或许能获得更丰厚的利润。然而,笔者依然选择参与这些项目,因为内心有着“我愿意”的信念,希望通过这些项目,为促进中美交流以及两岸交流贡献一份力量。
这种选择背后,体现的是一种价值观——“追求理想,顺便赚钱”。当然,这句话有一个潜在前提,那就是“必须赚钱”。毕竟,理想需要物质基础来支撑,如果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追求理想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追求理想的同时,也要确保能够生存下去。在此基础上,按照价值观来进行判断和选择,便有了“守正出奇”的理念。
“守正”,意味着坚持原则、规范、正道,秉持道德,认真做好企业,依法依规、清清白白地做事。而“出奇”,则是在必要时进行变通。在过去“野蛮生长”的年代,企业若完全不变通,很难生存下去,因此偶尔的变通是必要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我国已经建立起了法制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市场经济体系和制度。在这样的环境下,做生意就需要坚持“守正”,减少变通。
观察许多民营企业的遭遇,不难发现,很多问题都源于过度的变通。当事情办不下来时,一些企业选择找人、送礼、请客吃饭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当事情办理进度缓慢时,又重复同样的操作来加快进度。中式餐厅里包房众多,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满足这种拉关系、搞变通的需求。从短期来看,这种操作或许能带来一定的便利,但潜在的成本和风险却极高,出事的概率也大大增加。
因此,笔者选择坚持“守正”,不办不能办的事,不追求快办只能缓办的事。不找领导,不请客吃饭,依法依规地开展业务。即便这样会少挣一些钱,也在所不惜。毕竟,人生中能挣多少钱本就难以计算,而且从长远来看,以50年、100年的尺度衡量,这些钱或许并不那么重要。就像清代的广州十三行,首富伍秉鉴曾号称“富可敌国”,甚至被一些研究者称为19世纪上半叶的“全球首富”,但一百多年过去,如今知道他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他的财富也早已消散。
坚持按照这种价值观行事,笔者在多年的生意中,很少因为钱的事情而郁闷。在公司里,一直秉持“先算是非,后算得失”的原则。做事之前,先判断这件事情是否正确,是否符合价值观。如此一来,即便做一辈子生意,也不会轻易出事。因为钱分为善款、利润和赃款,利润中性,善款为好,赃款为坏。要保证利润不转化为赃款,就必须先算是非,后算得失,用价值观来指导行动。
正因为秉持这样的价值观,笔者才会参与纽约和中国台北的项目。即便赚得不多,甚至出现亏损,但只要这个损失在承受范围内,就不会后悔。这就如同小说中常见的为爱私奔情节,私奔的双方之所以愿意,是因为内心的情感驱使,别人干预得越厉害,他们反而越坚定。因为愿意,即便颠沛流离,也能感受到爱情的甜蜜;即便寒窑苦守,也能体会到幸福的滋味;即便生死与共,也能感受到长情的温暖。反之,如果不愿意,再光鲜的生活,也不过是凑合罢了。
人生在世,就应该活出一个“我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