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星巴克中国控股权易主博裕:市场巨变下的自救与本土化突围

时间:2025-11-04 21:43:33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中国咖啡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国际巨头星巴克与本土资本博裕资本的股权合作,成为这场变革中最受瞩目的焦点。11月4日,双方正式宣布成立合资企业,博裕资本以至多60%的股权获得控股权,星巴克则保留40%股权及品牌、配方等核心知识产权。这场交易不仅标志着星巴克在中国市场战略的重大调整,也反映出中国消费市场从“洋品牌崇拜”到“本土主导规则”的深刻转变。

星巴克中国零售业务的股权重组,是在中国咖啡市场激烈竞争背景下做出的关键决策。近年来,本土品牌瑞幸以2.7万家门店的规模超越星巴克,幸运咖、古茗等品牌则通过低价策略分流客群。星巴克在发展下沉市场和数字化转型方面,均未能跟上市场快速变化的步伐。财务数据显示,2023财年至2025财年,星巴克中国同店销售额持续负增长,2025财年营收虽同比增长5%至31.05亿美元,但客单价全年下降5%,陷入“营收微增、盈利承压”的困境。

这场并购案的市场背景,是中国咖啡市场结构性变革的加速。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突破2400亿元,消费者对“质价比”的追求正在重构行业价格体系。62%的消费者将“质价比”列为首要选择标准,较2023年激增28个百分点。这一趋势直接冲击了星巴克赖以生存的高端市场,其核心产品价格带集中在30元以上,与下沉市场对低价的需求形成鲜明矛盾。星巴克“第三空间”的溢价基础,在行业规则从“体验为王”转向“效率制胜”的过程中逐渐瓦解。

星巴克的应对策略曾显得迟缓。在价格战和下沉市场拓展上,公司长期犹豫不决,直到2023年才明确将下沉市场列为战略核心。数字化方面,星巴克的转型也未能跟上中国市场的节奏。万创投行研究院院长段志强指出,星巴克的数字化仅停留在工具层面,未真正融入本土化服务场景,这与“效率优先于体验”的市场思维存在冲突。当内部改革速度无法匹配市场变化时,引入外部力量成为星巴克的最优解。

博裕资本的胜出,源于其在中国消费领域的深厚布局。作为管理基金规模超百亿美金的资产管理机构,博裕的投资组合覆盖高端商业、大众消费和供应链全场景。其主导阿里巴巴股份回购、控股北京SKP、投资蜜雪冰城等案例,展示了其在资源整合方面的能力。星巴克与博裕的合作目标明确:加速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门店拓展,深化数字化与产品创新,计划将现有8000家门店逐步扩展至2万家。这一目标既需要博裕的本土化资源支持,也依赖星巴克品牌和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

交易结构设计上,双方突破了常规模式。星巴克未选择保留49%股权的保守方案,而是通过合资企业形式,让博裕持有至多60%股权获得控股权,同时保留品牌、配方等核心IP的所有权。这种“运营放权但标准不放水”的安排,既规避了资本掌控后品牌稀释的风险,也为博裕提供了施展空间。星巴克首席执行官倪睿安表示,博裕的本地市场经验将有力加速下沉市场拓展,而博裕则需在数字化改造、本土化产品创新等关键环节承担执行责任。

从投资逻辑看,星巴克的市场稀缺性是吸引资本的核心因素。头部消费投资机构投资人王华实认为,星巴克能守住30元以上高端市场,又可通过茶咖融合等创新触达大众客群,这种“高低通吃”的潜力在同质化竞争中尤为稀缺。博裕的优势在于能将蜜雪冰城的下沉经验与北京SKP的高端运营能力结合,这种全场景资源整合能力正是星巴克所需。星巴克供应链、会员体系等核心资产仍具竞争力,门店从8000家扩至20000家的规模红利,以及长期稳定的收益空间,也为投资机构提供了明确保障。

这场并购案的背后,是国际餐饮连锁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普遍挑战。麦当劳、肯德基、哈根达斯等品牌,均曾面临“全球标准化模式”与中国市场“快迭代、重效率、强本土”特性的碰撞。麦当劳通过引入中信集团、中信资本及凯雷投资,从直营转向“轻资产、加盟式”经营,门店数量从2017年的约2500家增至2024年底的6820家。肯德基则通过出售中国业务给百胜中国,实现独立运营和特许经营权管理。这些案例表明,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每一步决策,都需兼顾全球品牌形象与本土化需求。

星巴克与博裕的合作,能否复制麦当劳的成功路径?段志强认为,凯雷在麦当劳交易中获得6.7倍回报的案例,是吸引投资机构争相并购星巴克股权的原因之一,未来不排除星巴克回购股份的可能性。然而,买卖双方的利益出发点存在天然冲突:星巴克希望主导改革、保持收益权,而本土资本追求短期回报和规模利润。这种矛盾的解决,需要双方提前定好规则、绑定利益,在品牌调性与市场效率之间找到平衡点。星巴克的股权交易,不仅是一场商业合作,更是中国消费市场深度变革的缩影。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