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2025消费新密码:情绪价值如何重塑商业逻辑与品牌竞争力?

时间:2025-11-05 03:06:07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在消费市场不断演进的当下,情绪价值正成为品牌竞争的新焦点。从年轻人热衷的潮玩盲盒,到高端度假酒店的静谧体验,再到音乐平台评论区的情感共鸣,看似迥异的消费场景背后,都隐藏着情绪价值的强大驱动力。OI咨询最新发布的《情绪价值的商业实践与发展趋势洞察报告》指出,当物质需求逐步得到满足,技术与供应链日益趋同,消费市场正迎来一场以情绪为核心的变革。情绪已成为连接品牌与消费者的新纽带,重塑着商业的底层逻辑。

报告明确提出,情绪价值的本质并非简单的营销讨好,而是价值共创的高级形式。它要求品牌从单向的产品提供者,转变为用户心理世界的共鸣者。以泡泡玛特为例,消费者购买其盲盒,并非仅仅为了一个塑料玩偶,而是为了获得“对自我的投射”或“孤独时的慰藉”。同样,选择安缦度假村的住客,追求的也不只是住宿本身,而是“逃离喧嚣的宁静感”和“与在地文化联结的归属感”。这种超越产品功能的情感体验,构成了品牌的深层用户粘性机制,使产品能够跳出同质化竞争,成为差异化的核心资源。

情绪价值的兴起并非偶然。报告分析认为,随着市场从“效率为先、功能至上”的阶段转型,消费者的需求已从“解决问题”升级为“定义自我”与“表达态度”。过去,消费者购买家电关注参数,选购衣物注重面料;如今,年轻人挑选潮玩看重“是否契合审美”,选择香氛考虑“能否带来松弛感”,挑选家居则关注“是否代表理想生活方式”。消费行为逐渐演变为一场情绪投射,人们通过消费寻找安全感、掌控感、愉悦感,或是被理解、被认同的体验。这种转变在多个消费赛道中均有体现:潮玩领域凭借“疗愈陪伴”走红,母婴产品强调“育儿安全感”,户外装备主打“释放压力的自由感”,甚至“玄学”相关消费也因“缓解焦虑”成为热点。

然而,打造情绪价值并非易事,方向错误反而可能损害品牌价值。报告中提到的“桃李蛋月烧”广告便是一个典型案例。其“没饱尝过生活的毒打就不懂五仁”的表述,未能传递正向情绪,反而引发消费者反感,导致品牌股价在曝光当日下跌2.28%。这一案例印证了报告的观点:情绪价值是“乘法”而非“加法”——可靠的产品与服务是基础,情绪价值是在此基础上的放大;若产品本身存在短板,再动人的情绪营销也会失去效果。

在商业实践中,已有不少品牌成功探索出情绪价值的落地路径。泡泡玛特堪称“情绪价值商品化”的典范。它通过搭建完整的情绪变现闭环,以IP盲盒为载体,利用“开盒惊喜-分享收藏-社群交流”的机制,满足用户“低门槛情绪投射”的需求。数据显示,泡泡玛特会员贡献了超过90%的销售额,复购率接近50%,其成功关键在于将“片刻的疗愈感”转化为长期的情感联结,甚至培育出独特的潮玩文化。高端度假品牌安缦则通过“在地文化+极致宁静”重新定义奢华。品牌名称取自梵语“宁静”,每一家度假村都远离喧嚣,以低入住率、私人别墅和深度文化体验营造“世外桃源”感。住客选择安缦,为的是满足“逃离都市焦虑的情绪需求”,而品牌通过口碑传播与轻资产运营,将这种情绪价值转化为高毛利的商业模式,甚至催生了“安缦痴”这一忠实群体。

除了商业模式创新,产品本身也能成为情绪的载体。主打“多巴胺风格”的生活方式品牌Tagi.,通过高饱和色彩和可爱造型的产品,让用户通过视觉冲击获得即时快乐;英国个护品牌Lush则从研发源头融入情绪价值,其泡澡球在水中绽放色彩、释放香气,清洁功能之外更带来“治愈感”,同时叠加环保理念,让消费者因“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而获得额外的情绪满足。不过,Tagi.曾因供应链把控不严出现质量问题,被消费者质疑“多巴胺税”,这也提醒品牌:情绪价值不能脱离产品品质,否则会反噬口碑。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品牌都需要将情绪价值作为核心战略。报告提出“情绪价值适配度光谱”:高适配品类多与个人身份、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如潮玩、香氛、宠物用品、奢侈品;中性适配品类需要平衡功能与情感,如家居、美妆、户外装备;低适配品类则以效用为核心,如专业工具、日用品。品牌需先明确自身定位,再判断是否切入情绪价值。例如,一家生产工业零件的企业无需强行营造“治愈感”,而一家家居品牌则可通过设计传递“温馨感”。

对于适合切入情绪价值的品牌,报告建议企业完成三大认知转变:从“服务用户”到“成为知己”,深入理解用户的喜悦与焦虑;从“产品经理”到“情绪策划师”,让产品的设计、包装、售后都成为“情绪节点”;从“满足需求”到“创造表达”,让产品成为用户自我价值实现的载体。例如,网易云音乐将评论区打造成“情感树洞”,精选乐评印在农夫山泉瓶身、打造“乐评地铁专列”,通过“用户情感内容”塑造粘性,让平台从“听歌工具”变成“情感联结平台”。在落地层面,报告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论:品牌可从“社会情绪扫描”入手,捕捉主流情绪,再将抽象情绪转化为具体需求,找到适配品类,设计出能传递情绪的原型,通过测试验证共鸣效果,最终在营销、渠道、售后全链路贯穿情绪价值。

报告最后指出,未来的商业竞争将聚焦于“与用户情感连接强度”。当物质越来越充裕,消费者记住的不会是“更便宜的产品”,而是“让我有感觉的品牌”。那些能精准洞察情绪需求、用真诚传递情感的品牌,不仅能收获短期业绩增长,更能在用户心中建立长期信任与认同。毕竟,商业的终极目标,是构建一段有温度的关系。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