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特斯拉灵巧手量产遇阻,因时机器人量产上万领跑全球灵巧手赛道

时间:2025-11-05 18:47:46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当特斯拉还在为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手部”量产难题焦头烂额时,中国的一家企业已悄然在全球仿人五指灵巧手领域占据领先地位。这家名为因时机器人的企业,凭借其核心技术和规模化生产能力,不仅打破了灵巧手从实验室到工厂的瓶颈,更在全球竞争中为中国机器人产业赢得了一席之地。

特斯拉曾高调宣布,计划在2026年底建成百万台产能的Optimus生产线。然而,现实却给这一雄心泼了一盆冷水。由于灵巧手技术尚未突破,特斯拉不得不缩减今年生产数千台Optimus机器人的计划。行业人士透露,特斯拉最初希望打造一款完全模仿人类手部结构的灵巧手,但在实际工程中,要在机器人手掌大小的空间内集成足够的自由度、传感器与传动机构,难度远超预期。这一技术瓶颈,成为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落地应用的最大阻碍。

与特斯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因时机器人早在五年前就实现了灵巧手的规模化量产与商业化落地。2024年,其五指灵巧手出货量已近2000台,而今年仅用半年时间,这一数字便刷新为4000台。目前,因时机器人灵巧手月销量已超千台,全年预计可达万台级别。这一规模不仅在国内灵巧手企业中位居第一,在全球范围内也难有企及,标志着中国在灵巧手领域已具备产业化输出能力。

灵巧手之所以难以制造,是因为它是人形机器人系统中技术密度最高、制造难度最大的部件。五指灵巧手要在有限空间内模拟人手的抓取、握持、操作与感知,是对驱动部件、机械设计、传动、传感与控制系统的极限挑战。因时机器人通过核心零部件自研自产和近十年的量产化经验,成功突破了这一瓶颈。其采用创新型直线驱动设计,将电机、减速器、丝杠及传感器紧凑集成在一个执行器中,完成驱动、传动与传感的一体化、模块化设计,从而实现对五指运动的精准控制。这一高度模块化的线性执行器,正是因时机器人的另一款核心产品——微型伺服电缸。

微型伺服电缸的出现,大大降低了灵巧手的研发制造门槛。模块化的设计使其易安装、易维护,可以大幅度缩短研发周期。如今,微型伺服电缸已成为市面上众多灵巧手的首选方案。当特斯拉还在定制开发线性执行器时,因时机器人已在微型伺服电缸的技术造诣和出货规模上一骑绝尘,形成了与其他灵巧手玩家的绝对差异。

灵巧手的壁垒不仅在于核心元器件,还在于工艺水平和制造经验。这部分能力只能靠持续的产品打磨迭代和技术经验积累。因时机器人通过一点一滴的工艺经验积累,最终打造出既好用又耐用的灵巧手产品。这也是其能够率先批量出货、销量过万的原因。市场和客户的反馈,是对产品性能的最好证明。

批量出货和销量过万并不意味着技术停滞。相反,因时机器人在2025年连续发布了两款重磅产品,展现出强劲的迭代能力。7月,在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因时机器人推出了RH56F1系列灵巧手。这款产品外观更具科技感,结构强度得到提升,采用全金属机身与骨架一体化设计,并在结构、感知、控制、安全等方面实现了系统性革新。其内部集成了触觉、力、位置和温度四大类共24组高性能传感器,实现了多模态融合感知,使灵巧手在精密操控能力与抓取自适应性能方面尤为出色。

8月,在北京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因时机器人又推出了RH5EG1系列灵巧手。这款高自由度灵巧手具备18个运动关节,指尖抓握力达2kg,在紧凑机身中实现了精细操作与强劲抓取的平衡。现场通过视觉识别手势演示,观众直观感受到了高自由度灵巧手的灵活性。这些新产品的亮相,意味着因时机器人的量产并非“低水平重复”,而是建立在“产品性能与稳定性持续突破”的基础上。

因时机器人的成功,离不开其在核心技术、生产体系与组织机制上构建的长期壁垒。公司坚持“两条腿走路”:左手是微型伺服电缸,右手是仿人五指灵巧手。微型伺服电缸作为灵巧手的核心驱动部件,以微型化、一体化设计替代传统方案,极大简化了整体结构、降低了成本,使高性价比量产和快速技术迭代成为可能。同时,因时机器人自主开发了大量装配与测试工装,并获得多项专利保护。这些专业工具能实现“毫米级定位”,将部件装配误差控制在极小范围内,确保产品一致性与工程可复制性。

灵巧手虽小,却是人形机器人能否走出实验室、进入工厂与家庭的关键。特斯拉的困境,折射出灵巧手是全球机器人公司共同的技术瓶颈。而因时机器人的量产与迭代,证明其凭借成熟的量产体系、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深度的客户洞察,不仅成为中国灵巧手领域的标杆企业,更有望在这一赛道上持续领跑,在全球竞争中争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话语权。从特斯拉的灵巧手困局到因时机器人的量产突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功,更是中国制造业在高精尖领域突破的缩影。在中国,这只“手”正推开一扇属于人形机器人快速落地的崭新大门。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