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抽象文化:从网络热梗到年轻群体生活哲学,催生万亿情绪消费市场

时间:2025-11-07 06:03:35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上班第一天就搞坏打印机?网友说‘是打印机不行,不是你不行’”“水管爆了?那就当作一场精神洗礼”“摔倒了?不如就地躺会儿,睡一觉”——这些看似荒诞的“躺平”式幽默,正在成为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哲学。从网络热梗到现实行动,“抽象文化”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进年轻人的日常,甚至重塑消费市场。

2024年底,小红书发布的年度关键词“抽象”引发关注。数据显示,平台内与“抽象”相关的笔记超过1000万条,相关评论达1.6亿条。这股热潮不仅停留在网络,更蔓延至线下:年轻人用“抽象”解构压力,用无厘头对抗焦虑,甚至催生出规模庞大的“抽象经济”。

抽象文化的起源可追溯至2015年前后的网络直播圈。当时,一位游戏主播以“真是太抽象了”的口头禅和反常规的直播风格走红,其创立的“抽象工作室”以打破传统、解构权威的表演吸引大量年轻观众。如今,抽象文化已从最初的“嘴臭”和“娱乐至死”演变为年轻人表达态度的新方式——用谐音梗、反讽、表情包等手段,将现实的无奈转化为自嘲的幽默。

“接下来的工作计划:等放假”“薪尽自然凉”“生活把我打趴,嘿嘿,趴着好舒服”……这些看似“胡言乱语”的文案,精准击中了年轻人的痛点。中国社会科学院2023年的青年研究报告指出,抽象文化是对传统意义系统失效的回应。面对社会变化,年轻人选择用幽默和反叛解构严肃,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世界。

这种文化现象正深刻影响消费市场。《2025年轻人情绪消费趋势报告》显示,88.2%的年轻人认为自己处于压力状态,他们在“上班死感”与“下班激情”间切换,催生出五大情绪消费人群:以“发疯”为排气阀的“发疯学大师”、用奖励犒劳自己的“奖励型人格”、修炼“钝感力”的“脆皮省电人”、依赖玄学心理暗示的“玄学爱好者”,以及被好奇心驱动的“尝新乐子人”。

这些需求推动了“新奇好物”市场的爆发。2025年,中国情绪消费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万亿元,潮玩、文旅IP、宠物、风味零食等赛道高速增长。年轻人愿意为“没用但有用”的商品买单——能解压、能治愈、能带来快乐,就是购买的理由。

抽象文化不仅改变了消费习惯,更催生了“抽象经济”。工位上,年轻人贴上海浪画报、套上“风水宝座”靠垫,再摆上“坏心情急救箱”“我超爱上班”等抽象摆件;京东推出的“打工人发疯装备库”整合200多个品类,配合“买解压神器送情绪急救指南”活动,3个月内销量增长120%;医院借势抽象文创,成为年轻人打卡的“科学届雍和宫”;器官版jellycat毛绒玩具热销,最抢手的“脑子”玩具被摆上工位,成为职场护身符。

抽象经济还创造了新型职业。招聘网站上,“抽象剧情编导”“抽象演员”等岗位涌现,与传统“内容策划师”“社交媒体运营”形成互补。品牌也抓住这一趋势,通过抽象营销吸引年轻人:有的品牌推出见手青味酸奶、labubu抽象娃衣等“梗产品”,触发社交传播;有的品牌跨界联名,如瑞幸与多邻国的“抽象婚礼”,让网友在评论区上演轻喜剧,购买联名新品被戏称为“随份子”;还有的品牌通过集体造梗吸引人气,如商场大屏的“肯优麦瑞蜜”因谐音“Can you marry me”成为玩梗关键词。

从历史看,类似现象并不罕见。1960年代的美国,越战阴影下,年轻人通过留长发、穿花衬衫、听摇滚乐、群居嬉皮公社,用荒诞对抗秩序;1990年代的日本经济低迷期,“无厘头文化”盛行,漫才、搞笑综艺和荒诞漫画成为经济低谷中的亮色。如今,抽象文化与抽象经济的兴起,既反映了年轻人的精神困境与创造性应对,也体现了市场对文化资源的吸纳能力。

从李诞在小红书直播中躺着卖货,用抽象幽默解答情感问题,到淘宝“丑东西”线下展日均人流量超3000人次;从“技能五子棋”引爆全网,到年轻人购买“脑子”毛绒玩具当护身符——抽象已不仅是文化现象,更成为年轻人对抗现实、重塑意义的生活方式。当“努力就成功”的承诺失效,他们选择用无意义的抽象解构严肃,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世界。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