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中国乳业抄底时刻,这波价值谁能不心动?

时间:2024-08-29 10:21:28来源:ITBEAR编辑:瑞雪

【ITBEAR】8月29日消息,近年来,消费行业面临严峻挑战,各大消费股普遍遭遇基金清仓甩卖。尽管消费数据不尽如人意,社零增速低于GDP增速,且消费品行业的财报多带来惊吓而非惊喜,但消费市场的增速下滑幅度远小于股价的跳水幅度。今年以来,跌幅超过30%的消费股比比皆是。在此背景下,股息投资成为关注点,一些消费公司的股息率已与银行不相上下,例如中国乳业的两大巨头蒙牛和伊利,其股息率分别为4%和5%。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乳制品行业的抄底时机已至?

乳制品投资的逻辑原本看似坦途。按照五年前的预估,中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不足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与日本、韩国相比也有显著差距,因此牛奶消费量有望随着经济提升而稳步提高。然而,现实却与理想相去甚远。自2021年以来,中国的人均乳制品消费量开始见顶下行,已持续下滑近两年。这背后的原因包括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比例增加、新饮品消费的兴起导致牛奶含量下降,以及牛奶价格相对较高抑制了摄入量。综合这些因素,乳制品市场迅速见顶,需求减少而产能未见减少,导致从上游到下游的剧烈调整,价格一路暴跌。

据ITBEAR了解,目前最受影响的不是乳制品公司,而是上游奶农。由于分散孤立、缺乏溢价权,奶农面临着倒牛奶、杀奶牛的现象。从上市公司层面看,整个乳制品行业呈现量价齐跌的态势,去年营收增速已出现减速迹象,而伊利一季度的营收下滑更是引发了长期不增长的担忧。人口下降和老龄化趋势都无法逆转,这使得在消费品这种业绩具有惯性的行业中,仅靠4-5%的股息率似乎不足以构成安全边际。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做牛奶没有前途呢?对于中国的乳制品双巨头来说,过去一段时间的表现并不算差。从市占率的角度看,它们的市占率一直在稳步提升,并能保持稳定的较高利润率,而二线乳制品企业则几乎全军覆没。事实上,乳制品生意本就难以获得高利润率,国际乳制品巨头也普遍面临困境。其中,兰特、美国奶农的利润都很差,而雀巢和达能虽然利润率相对较好,但它们的业务已经去牛奶化了。

头部的乳制品企业增长和出利润都不靠做牛奶。欧洲的牛奶公司走的是综合食品饮料公司的路,而美国模式则是上游联合,通过合作社统一发声、管理,把利润给到奶农,去品牌化,让牛奶变成无差异商品。相比之下,中国巨头目前所用的模式更接近于日本模式,通过营销和概念打造来提升产品溢价能力。然而,随着经济下行,高端化乳制品的战略逐渐开始变得麻烦起来。

对于中国乳业公司来说,抄底并不仅仅看股息率那么简单。靠经济、人口、市场红利的时间已经过去,余下的突破只能靠自己。参照国外的经验,食品饮料能有大市值空间的就只有多元全球化,单卖乳制品是很有限的。伊利虽然试水了碳酸饮料、茶类饮料和植物蛋白饮料,但均未能取得好的成绩。而海外业务10%的增速也显得非常扎心。当然,事物的发展是动态的,伊利仍在等待那个期待已久的新爆品时刻。但何时到来至关重要,在当下悲观的市场中,模糊的期权是不够的。相比确定性的分红和回购计划,坚定的全球化收入目标、产品结构目标才是更能提振市场信心的关键。

长期来看,市场不缺钱也不缺流动性,缺的是各行各业顶级的全球化公司。中国乳业巨头们能否突破舒适区,实现多元化和全球化,将是决定它们未来能否继续增长的关键。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