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首发|做马斯克星舰同款“筷子夹火箭”,「大航跃迁」完成亿元级种子轮融资

时间:2024-11-05 12:04:02来源:36氪编辑:瑞雪

文 | 张一弛

编辑 | 苏建勋

获悉,国产可回收商业火箭公司「大航跃迁」完成一亿元种子轮融资,本轮融资由申能诚毅领投,天创资本、柏彦基金、险峰长青、知名投资人张超先生等跟投,诚一资本担任独家融资顾问。本次融资将用于“筷子夹”塔架回收试验和“跃迁号”运载火箭研制。

大航跃迁于24年3月正式运营,以“地面捕获+智能控制”为特色,打造低成本、高可靠、可复用的运载火箭,是目前国内唯一聚焦塔架式回收的民营火箭公司。

目前公司已集结一批由院士顾问领衔的研发团队,并已经完成多项技术攻关:包括“筷子夹”塔架回收验证平台的搭建、箭载飞控计算机 “火石一号”以及国内首款回收塔架控制器 “小火石”的研制。公司受邀参加第75届国际宇航大会,成为首家在大会上作塔架回收可复用火箭报告的中国商业航天公司。

从产品角度划分,民营火箭发展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一次性固体入轨火箭、一次性液体入轨火箭、液体可回收火箭、航班化火箭。SpaceX目前可成熟回收猎鹰9号,验证了民营火箭公司完成第三阶段-液体可回收火箭的可行性。

大航跃迁CEO陈曙光向介绍,2015年12月,猎鹰9号首次完成一级火箭回收,许多国内火箭领域从业者备受鼓励,大量创业公司2016年开始如雨后春笋般成立,从0到1研发民营一次性固体入轨火箭,逐步实现中国民营火箭公司淌流程、建配套、拿融资的早期运营模式。

但在国内第一阶段,中国民营火箭公司没有液体火箭的完整技术体系的储备,发动机等关键设备缺乏上游供应商,距离大规模商业化实战有较远距离。

2020年前后,国内有少数几家民营火箭公司尝试向一次性液体发起冲击。2023年完成了一次性液体火箭发射入轨,标志着中国民营火箭公司初步解决液体火箭供应端技术上的缺口,中国民营火箭公司也正式进入民营火箭发展的第二阶段。

目前,国内尚无液体可回收火箭成功入轨的案例,国内技术较为领先的民营火箭公司,主要参考猎鹰9号发展路径,通过公里级的“蚱蜢跳”回收实验逐步研发液体可回收火箭。

据了解,猎鹰9号虽然2015年年末成功完成首次回收,但在2020年之前,各代猎鹰9号发射量未能超过25次/年。而星链成功布局带来的下游需求,则为猎鹰9号批量化发射带来了决定性催化。

2019年,SpaceX首次成功发射一枚载有60枚低轨卫星的猎鹰9号,为大批量部署星链星座拉开帷幕。截至24年10月,SpaceX共计发射超7000颗星链卫星,带来共202批可回收火箭发射需求。

垣信卫星与中国星网集团分别于2018年与2019成立,皆已完成实验星发射。星网集团的GW星座计划和垣信卫星的千帆星座计划总规模近三万颗卫星,两大集团的两大星座明确组网,为商业火箭公司提供了亟待解决的市场需求,若单星重量按照500kg,发射价格按照4.2万/kg估计,该增量市场约达6000亿。

陈曙光认为,中国版“星链”将为国内民营火箭公司带来实质性的商业需求,从成本角度考虑,开发可重复使用火箭是必走之路。相比一次性火箭,可重复使用火箭理想情况下可降低60%-80%的单次发射成本。

液体可回收火箭主要分为类猎鹰9号的“着陆腿式”回收火箭,和类星舰的“塔架式“回收火箭。相比“腿式“回收火箭,”塔架“回收火箭主要具备运力高、箭体使用寿命长、回收可靠性高、研发效率更高和塔架发射平台性价比高的五大特征。

运载能力方面,” 塔架式“回收火箭可以直接节省3-5吨重的腿部回收支架,相比同等规模的”腿式“火箭,理论运力上限更高。

使用寿命方面,“腿式”火箭回收时,箭体落地瞬间承受很大的冲击过载。塔架用“夹筷子”的回收方式,为箭体回收带来足够的缓冲空间,有效降低冲击损伤,延长箭体和发动机的循环使用年限。

回收可靠性方面,“腿式”回收火箭需精准把握发动机关机时间,而且对降落前飞行姿态的平稳度有极为苛刻的要求,稍有偏差就可能炸毁在回收平台上,猎鹰9号就有相似的经历。通过“夹筷子”的方式,“塔架”回收火箭在降落途中有更宽泛的高度要求和时间窗口,姿态平稳度也能适当放松,回收可靠性有所提高。

研发效率方面,“腿式”回收火箭,着陆腿是火箭本体的直接组成部分,着陆腿与箭体是充分耦合的,测试场景较少。“塔架”回收火箭则去除了该困扰,塔架主要由地面回收工程团队负责独立研究,箭上的归箭上,地面的归地面,完全解耦,并行研发,极大程度地减少箭体研发团队对回收部件的考量。

而回收平台方面,塔架是基建狂魔的代表性产出之一,具备高质量高性价比的特征。陈曙光向表示,中国有成熟的塔架产业链基础,可吊起数百吨的货物,接住数十吨的火箭绰绰有余,塔吊的成本控制也做到全球领先,未来批量化生产发射平台成本端具有先天优势。

大航跃迁目前已集结一批由院士顾问领衔的“正规军”研发团队,骨干成员均出身于央企航天院所,平均航天工作经验超10年,具备丰富的液体火箭研发经验,并覆盖从设计、研制、试验、发射全流程背景。当前研发团队专注研制回收塔架近1年时间,是国内最早系统性研发回收塔架技术的团队。公司没有固体火箭、一次性液体火箭产品研发的历史负担,目前仅聚焦在“塔架”式回收火箭产品的研发上,工程化的聚焦,会进一步提高研发效率。

未来规划方面,大航跃迁“筷子夹”塔架回收试验于24年11月启动,2026年第一代火箭跃迁号计划实现入轨+一级回收。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