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罕见地在一篇行业文章中引用了《周易》的名言,对国电电力新疆巴州发电公司的低价光伏组件招标事件表达了强烈质疑。这篇言辞激烈的文章,还同时引用了亚里士多德和鲁迅的名言,将矛头直指该企业的行为。
事件的起因可追溯到11月15日,国电电力新疆巴州发电公司发布了一份光伏组件招标公告,其中设定的最高投标限价为0.6313元/W,这一价格明显低于CPIA当月公布的组件成本“底价”0.69元/W。尽管CPIA在11月17日发出了《风险提示函》,但到12月中旬,该项目仍然公示了中标候选人和开标结果,中标者依然是符合招标限价但低于协会成本底价的投标方。
CPIA作为国家一级协会,涵盖光伏制造产业链95%以上的业务,此次直接“下场”与央企项目公司“硬刚”,实属罕见。这一举动背后,是光伏行业面临的严峻现实:2024年,光伏上游制造端价格持续走低,企业大面积亏损,同时需求增速也在持续放缓。
行业内的“内卷”现象愈发严重,成为业内人士讨论的热点。从硅料龙头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到硅片起家的一体化龙头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再到电池组件龙头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都纷纷发声,表达对行业内无序竞争和低价竞争的担忧。
产品价格和企业盈利状况成为衡量行业状况的重要指标。2024年年初至今,光伏硅料、硅片、电池片及组件的价格均出现大幅下跌。以组件为例,截至12月下旬,单晶PERC(182mm)和单晶PERC(210mm)的成交均价分别为0.68元/W和0.69元/W,而CPIA给出的12月组件成本价为0.692元/W,比部分品类均价还高。
受市场和业绩的重压,行业在四季度打起了“反内卷”战役。行业头部企业大佬多次组局、参会、发声,从内部的闭门会到面向舆论的央视节目、媒体曝光,都着重强调反内卷、反恶性竞争,并将产能问题视为主要症结所在。
然而,光伏行业的“卷”不仅体现在市场价格和企业规模上,在市场渠道、让利、政策优惠、投资等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如何正确看待和对待“卷”,成为新的课题。特别是在技术“卷”的方面,虽然带来了行业进步,但也引发了专利战等争议。
尽管如此,技术“卷”给行业带来的希望依然多于困扰。2024年,N型产品的替代进程蔚为壮观,从硅料、硅片到电池片、组件,N型产品市占率从2成左右快速提升至8成左右。其中,晶科能源依靠TOPCon产品,几乎已经预定了2024年全球组件出货“销冠”的位置。
在N型替代浪潮中,企业同样面临着风险和挑战。各大技术路线的竞争,有时为了抢占市场往往会打破研发经营建设节奏,甚至影响产品质量。N型产品价格的大幅下跌,虽然确证了量产带来的成本下降速度很快,但也让企业难以从新技术中获得实际收益。
除了号召“自律”控产报价和技术迭代外,光伏行业也在探索更多应对困境之道,如出海、光储融合、加码下游电站业务以及开发第二增长曲线等。然而,这些举措也都遇到了不少困难,如出海面临的“逆全球化”冲击、储能行业的价格战以及氢能市场的骤冷等。
对于行业的未来,尽管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仍有观点认为,只有经历一场真正的“大洗牌”,才能出清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企业,走出这轮周期。然而,何时能够实现行业出清,仍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