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阿里巴巴集团正式宣布了一项重大交易,将其子公司NewRetail所持有的高鑫零售(即大润发母公司)78.7%的股权,以最高约131.38亿港元的价格出售给德弘资本。这一消息迅速在港股市场引发反响,1月2日开盘后,高鑫零售股价暴跌超过21%。
回溯过去,阿里巴巴曾在2017年以224亿港元收购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并在三年后追加投资280亿港元,持股比例增至约72%,成为其第一大控股股东。当时的大润发被誉为“超市一哥”,业绩亮眼。然而,时至今日,高鑫零售的市值已从2020年高峰时期的1000亿港元缩水至约180亿港元,此次出售的78.7%股权,对阿里巴巴而言,无疑是一笔巨额亏损。
阿里巴巴此番“割肉”之举,背后透露出其对实体零售业务的失望与战略调整。近年来,随着电商零售、即时零售、社区团购等新消费模式的兴起,传统大卖场和超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高鑫零售自2020年股价达到顶峰后,连续三年业绩亏损,且亏损额逐年扩大。与此同时,房租、成本、员工等高成本使得传统零售难以在价格上与网购竞争,业态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阿里巴巴集团的战略调整也在此次交易中得以体现。在张勇时代,盒马、银泰、大润发等线下业态曾被视为阿里巴巴新零售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蔡崇信明确表示传统实体零售业务非阿里核心业务,并透露旗下部分资产需清理,阿里巴巴开始加速剥离线下业务,回归电商核心。此次出售高鑫零售,正是这一战略调整的具体行动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账上仍有数千亿现金储备,此次出售并非出于资金压力。相反,这可能是阿里巴巴进一步聚焦电商+AI领域,加速业务整合和优化的重要步骤。近年来,阿里巴巴在电商领域的迭代速度已落后于拼多多和字节跳动等竞争对手,聚焦电商、精简业务成为其必然选择。高鑫零售等实体零售业务需要大量团队投身于门店建设、库存管理,正是被“优化”的对象。
尽管阿里巴巴在剥离重资产、降低财务风险的同时,也面临着外界的质疑和批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战略调整已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阿里巴巴股价的回升。港股和美股市场的积极反应,为阿里巴巴的未来注入了新的信心。
与高鑫零售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润发在业态创新上的积极尝试。近年来,大润发推出了“小润发”、“盒小马”等新型业态,对多家门店进行改造升级,并学习山姆、开市客打造会员店。在最新的财报中,大润发甚至实现了2.06亿元的归母净利润。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大润发在自有品牌商品、会员店盈利模式等方面的持续优化和创新。
零售业作为永远刚需的行业,其模式始终处于变革之中。尽管当前市场低迷,但仍有不少企业通过创新业态、提升品质和服务,实现了逆势增长。高鑫零售的转型尝试,以及山姆、开市客等外资零售巨头在中国的快速发展,都证明了这一点。未来,传统零售业只有不断创新、升级业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