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个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纷纷涌现出一种特色鲜明的商业形态——“俄罗斯商品馆”。这些店铺以蓝底白字的招牌和悠扬的俄语音乐为标志,店内商品琳琅满目,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目光。
走进一家位于繁华购物中心的“俄罗斯商品馆”,可以看到货架上整齐地排列着各式各样的商品,包括巧克力、蜂蜜、酱油、通心粉、饼干等,种类繁多,让人目不暇接。不少消费者正在店内仔细挑选商品,试图在这异国风情的店铺中找到心仪的宝贝。
然而,在仔细浏览店内商品后,记者发现了一些令人困惑的现象。虽然部分商品确实标注为俄罗斯原产地,但同样也有相当一部分商品来自乌兹别克斯坦以及中国的黑龙江、山东等地。例如,两款提拉米苏蛋糕,一款标注为俄罗斯生产,而另一款则标明产自中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且包装上的“俄罗斯风味”字样显得格外小巧,似乎有意在误导消费者。
面对记者的询问,店员坦言,店内商品并非全部源自俄罗斯进口,部分产品是中俄合资厂家生产的,产自国内。这一说法让不少消费者感到失望,他们原本以为在这里能买到纯正的俄罗斯商品。
不仅线下市场存在这种现象,线上平台同样不容乐观。在小红书、抖音等热门APP上,越来越多的俄罗斯商品直播间涌现而出。这些直播间通常以俄罗斯人作为带货主播,打着“俄罗斯人不骗中国人”的旗号,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关注。然而,在收到商品后,不少消费者发现,包装上标注的并非“俄罗斯原装进口”,而是“俄罗斯风味”,这意味着这些商品可能只是模仿了俄罗斯的风味,并非真正源自俄罗斯。
以某直播间畅销的牛筋肠为例,尽管包装上布满了俄文,给人一种俄罗斯原装进口的感觉,但仔细查看商品条码,却发现它以69开头,意味着该商品是在中国大陆出厂的。进一步了解后,消费者得知,这款牛筋肠的实际生产商位于黑龙江省绥芬河市,与俄罗斯接壤,但并非真正的俄罗斯产品。
针对这种现象,有律师表示,“俄罗斯商品馆”用“优质俄货”等标语及俄语标注、特色装饰会误导消费者认为商品均进口自俄罗斯。若商家将进口与非进口商品混放且未明确区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家需承担法律责任。
尽管如此,仍有不少消费者对“俄罗斯商品馆”和俄货直播间的信任度大打折扣。他们表示,在购买商品时,会更加仔细地查看包装上的信息,避免被虚假宣传所误导。同时,也有消费者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有数千家俄货相关企业,且注册量呈持续增长态势。然而,在疯狂开店和直播热卖的背后,也隐藏着闭店隐忧和消费者信任危机。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诚信经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是这些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