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赤霉素调控新策略:中科院助力水稻抗逆增产,应对气候变暖挑战

时间:2025-02-01 11:13:44来源:企业经济编辑:快讯团队

近期,一项关于提高水稻抗逆性和产量的重大科研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上发布,引起了广泛关注。这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携手完成,揭示了通过精细调控植物激素赤霉素的浓度,可以显著提升水稻在盐碱和高温等恶劣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产量。

研究团队由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林鸿宣院士与上海交通大学的林尤舜教授领衔。他们深入探究了赤霉素这一关键植物激素在调控水稻生长与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一系列精密的实验,研究团队发现,赤霉素的浓度对于水稻的碱-热抗性具有决定性影响。过高或过低的浓度都会导致水稻对碱-热胁迫变得敏感,而只有在中等浓度时,水稻才能展现出强大的碱-热胁迫抗性。

在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土壤盐碱化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这一发现无疑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挑战提供了新的希望。极端气候和土壤盐碱化不仅减少了可耕地面积,还导致了作物产量的大幅下降,对全球粮食供应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寻找提高作物抗逆性和产量的创新方法成为了农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任务。

研究团队进一步揭示了赤霉素调控水稻抗逆性和产量的分子机制。他们发现,赤霉素通过调节SLR1蛋白的丰度,进而影响活性氧(ROS)和组蛋白甲基化(H3K27me3)的水平,使水稻能够更好地应对碱-热胁迫。这一发现为培育具有高产高抗特性的水稻新品种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研究团队提出了两种提高水稻抗逆性和产量的策略。一是通过遗传工程手段改良可能的“后绿色革命”基因ATT2,提高ATT2的表达量或功能,从而微调赤霉素至中等水平。二是外源施加适量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以达到同样的效果。这两种方法都有望在提高水稻抗逆性的同时,保持甚至提升其产量。

这项研究成果不仅为水稻育种改良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还为盐碱地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全新的策略。该方法还有望被推广至小麦、玉米等其他主粮作物的育种中,为全球粮食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一科研成果的发表,无疑为全球农业科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灵感。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