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强劲推动下,近年来,科技研发领域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创新浪潮。数据显示,2023年,信息技术管理方法、计算机技术和基础通信程序领域的有效发明专利增速分别高达59.4%、39.3%和30.8%,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彰显了中国在基础创新能力上的显著提升。
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方面,成绩同样亮眼。2024年,众多数字经济领域的领军企业纷纷发布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大模型技术及PLC等软件产品,成功在多领域实现了技术自立自强。2024年1月至10月,集成电路产量达到3952.7亿块,同比增长23.1%;工业机器人产量也达到了46.57万套,近三年新增装机量更是占据了全球市场的一半以上。
随着数字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愈发凸显。预计未来,数字经济总量将持续增长,占GDP的比重也将不断提升。同时,数字技术将加速赋能新型工业化,推动工业认知智能、工业操作系统、工业元宇宙及工业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的持续突破。尽管增速会因基数增大而逐步放缓,但仍将明显高于整体经济增速。
在数字经济与行业融合方面,趋势也愈发明显。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制度,并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未来,数字技术与创新链条将进一步聚合,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同时,各领域龙头企业将发挥引领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创新,探索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场景的应用。
“数字+”模式也将不断深化,推动数字产业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孕育出数字经济的新模式、新业态,加速传统行业的数字化升级。这一趋势不仅将提升行业的数字化水平,还将为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带来新的业务拓展机遇。
在区域发展方面,东部地区在数字经济领域保持领跑优势,中部地区则呈现出快速崛起的态势。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湖南、湖北、江西等中部省份将积极共建数字生态,加速数据的汇聚与流通,推动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西部地区则依托丰富的能源资源,持续深化“东数西算”工程,优化数据中心布局和建设,促进东西部地区的算力协同与数据流动。
以成渝经济圈为核心,西部地区还将重点打造数字产业集聚区,围绕机床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优势项目,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推动数字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这一举措不仅将提升西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还将为全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