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信用卡市场的风云变幻引起了广泛关注。曾经街头巷尾常见的“办卡送行李箱”、“刷卡返现”等促销活动,如今似乎已悄然淡出消费者的视野。小林,一位热衷于逛街的购物爱好者,向记者透露,她发现各大商场内的信用卡办理摊位明显减少。
这一观察并非空穴来风。根据央行最新发布的《2024年第四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发卡量已降至7.27亿张,环比下降1.35%。这一数据标志着自2022年第四季度以来,信用卡发卡量已连续九个季度下滑。
进一步的数据显示,与2023年第四季度相比,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发卡量减少了4000万张,从7.67亿张降至当前的规模。与此同时,银行也在加速调整战略,纷纷关停部分信用卡分中心。以交通银行为例,2025年年初以来,该行已裁撤了5个信用卡分中心。
苏商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杜娟分析指出,信用卡发卡量下滑的背后,是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市场趋于饱和、监管政策趋严、信用卡资产质量下降以及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都成为了制约信用卡业务发展的瓶颈。类信用卡产品如花呗、白条信用购等的兴起,也对传统信用卡业务构成了挑战。更为关键的是,2024年7月起实施的信用卡新规明确要求银行不得将发卡数量作为主要考核指标,促使银行开始清理长期未使用的睡眠卡。
信用卡市场的寒意不仅体现在发卡量的下滑上,信用卡资产质量的恶化同样令人担忧。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已达到1239.64亿元,同比增长26.31%,占信用卡应偿贷款余额的1.43%。这一数字不仅连续四个季度维持在千亿高位,更在2024年四季度创下了历史新高。
面对信用卡市场的严峻形势,银行纷纷采取措施应对。除了关停部分信用卡分中心外,多家银行还宣布对信用卡权益进行调整收缩。例如,潍坊银行宣布取消信用卡积分规则,建设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等多家银行也相继表示将对旗下信用卡权益进行调整。这些调整无疑反映了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的战略收缩和精细化运营趋势。
在信用卡业务从“跑马圈地”转向存量竞争的背景下,上市银行的半年报也透露出信用卡业务的寒意。平安银行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其信用卡客户数量较年初减少了223.3万户,应收账款余额也较上年末下降了约8.4%。兴业银行同样将信用卡列为重点风险管控领域之一,其信用卡交易金额同比降幅达到18.17%。
面对挑战,部分银行已开始探索信用卡业务的精细化运营之路。兴业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刘秉文指出,过度追求高收益的经营方式已不可取,必须推动盈利模式从“高风险高收益”向“稳态型收益”转变。为此,兴业银行已调整信用卡卡片持有数量上限政策,同一客户持有的信用卡主卡及附属卡有效卡数量总计不超过10张。
杜娟认为,未来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将更加注重精细化运营。她建议银行加速数字化转型、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优化业务模式降本增效、贴近年轻用户需求以及加强场景生态合作等多样化方式来提高竞争力。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则强调,银行需要对客户进行更细致的分层,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并推出具有创新功能的信用卡产品以满足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