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宇宙的征途中,航天装备的价值往往令人咋舌,其中,造价高达3000万元人民币的宇航服尤为引人注目。令人不解的是,这样昂贵的装备在执行完太空任务后,却无法被带回地球,其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所穿的舱外航天服,单件造价即达3000万。然而,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宇航员们会换上其他服装。这不禁让人疑问,难道航天服不是通用的吗?
航天服,作为航天领域中最特殊的服装之一,其生产工艺与高科技紧密相连。目前,全球仅有中国、美国和俄罗斯具备生产航天服的能力。航天服分为舱内航天服和舱外航天服两大类,此外还有工作服、锻炼服、失重防护装等多种类型,旨在全方位保障航天员的安全。
我们所提及的价值3000万的宇航服,特指舱外航天服。这种航天服能够在太空真空、高温低温剧烈变化的恶劣环境下,确保航天员的稳定性和安全,协助他们顺利完成舱外任务。
航天服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研发的第一代航天服使用氯丁橡胶涂层,肘部和膝关节位置采用金属链帮助弯曲,但活动起来较为笨拙。第二代航天服加入了新型的混纺材料网,提高了运动性能。而到了阿波罗计划时期,第三代航天服更是结合了舱外机动装置系统,将生命保障系统与服装融为一体,但穿着过程较为繁琐。
第四代航天服则实现了个性化定制。每一件航天服都可以根据航天员的身高、体型和活动特点,选择不同大小规格的部分进行组合。这使得航天服的穿着更加便捷,同时也提高了其适用性。
然而,尽管航天服的制作工艺精湛、科技含量高,但其使用成本也极为高昂。每一件航天服在制作过程中都耗费了巨资和时间,且只能使用一次。使用后,航天服会被分解和清扫,其材料经过检测和处理后,可作为服装辅料再次利用。尽管如此,航天服仍然无法被带回地球。
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返回舱在返回地球时空间有限。为了保障航天员的安全,返回舱内的面积会被压缩,用来设置复杂的保护装置。因此,能够携带的物资和容纳的空间体积都非常严格,载重的重量甚至精确到克。航天服不仅不能占用航天员返回的空间和重量,还不能被携带回地球,以避免出现安全隐患。
其次,舱外航天服在太空执行任务时,会沾染一些有毒物质和复杂的附着物。这些物质一旦带回地球,可能会带来未知的风险。因此,从安全角度考虑,也不会将使用过的航天服带回地球。那么,穿过的舱外航天服是如何处理的呢?它们会被存放在轨道舱内部,最后随轨道舱在大气层中燃尽。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舱外航天服并非一次性使用。初代设计是二年五次穿着即完成使命,而目前设计的航天服使用寿命为舱外三年十五次穿着。每次穿着时,航天服都能为航天员提供八小时左右的生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