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宇宙的征途中,中国航天事业再次迈出重要一步,嫦娥七号探测器的发射时间已经尘埃落定,其目标直指月球南极,旨在深入探索并寻找水冰的存在。
此次任务不仅承载着科学探索的重任,还蕴含着一项特别的使命——让五星红旗在月球上“飘扬”。然而,在月球那无大气层的真空环境中,如何实现这一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呢?
实际上,嫦娥七号的升空计划早已规划多时。早在2019年嫦娥四号任务发布之际,后续的嫦娥六、七、八号任务的大致方向便已揭晓。嫦娥七号的主要任务是对月球地貌进行细致观测、综合探索空间环境,并深入分析月球表面的物质成分。
嫦娥七号将携带多项新技术和新成果亮相月球。例如,主动式着陆缓冲技术能够确保探测器在各种地形上平稳着陆,辨识装置与可变形着陆架的组合则能迅速识别并适应着陆环境,而“飞跃器”更是能够实现跨区域的飞行探索。在这些创新技术中,电磁场相互作用技术尤为引人注目。
电磁场相互作用技术,简而言之,是利用电流产生的电荷与磁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这种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如直流发电机等电器便是其应用实例。然而,在嫦娥七号上,这项技术并非用于探测器的直接操作,而是用于实现五星红旗的“飘扬”。
提及月球上的旗帜,人们往往会想起1969年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插下的那面国旗。那面随风“飘扬”的旗帜,在当时极大地鼓舞了地球上的观众,但也引发了诸多质疑。毕竟,月球上没有大气层,也就无法产生风,旗帜如何能够飘扬?对此,NASA的解释是国旗的设计(如定位杆和尼龙布材质)造成了“风动感”。
相比之下,中国在月球上的旗帜展示则显得更为真实。2024年6月,嫦娥六号成功在月球背面展开五星红旗,这面旗帜是由玄武岩岩石“拔丝”制成,与月壤成分相似,因此无法“飘扬”。而今,嫦娥七号将采用电磁场作用技术,让国旗在月球上呈现出一种“随风飘扬”的视觉效果,这一创意竟源自长沙麓山小学的六名学生。
中国的深空探测工作不仅依赖于高端研究院所,还积极与民间机构及普通学生合作。长沙的这群小学生便参与其中,他们的科研设计荣获了2020年的创新设计二等奖。如果一切顺利,中国的五星红旗将成为世界上第一面真正在月球上“迎风飘扬”的旗帜,这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骄傲,更是全人类探索宇宙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