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影视工业百年探索,为何难寻稳定盈利之道?

时间:2025-02-24 10:12:51来源:钛媒体APP编辑:快讯团队

今年电影春节档热闹非凡,多部大片竞相上映,其中《哪吒2》不仅刷新了中国乃至世界影史的票房纪录,还引领了观众和舆论对电影产业的深入讨论。与此同时,《唐探》、《封神2》和《射雕》等影片也凭借各自的话题性,吸引了大量关注。

这些讨论不再局限于演艺八卦等表面话题,而是转向了更为深刻的行业问题,如电影技术的成熟度、票房收入与成本覆盖等。特别是关于电影成本的问题,成为了舆论热议的焦点。尽管影院票房数据公开透明,但电影制作发行的成本却因涉及演员片酬隐私、上下游影视制作供应商的利润分配以及网络平台的销售策略等因素,显得扑朔迷离。因此,有人提出了票房30亿仍难以回本的观点。

社交媒体上,关于春节档票房的讨论热烈非凡,微博、小红书等平台上,网友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那么,在电影产业发展了上百年的今天,为何仍然没有一个有效的经济模型来确保电影的盈利呢?同时,为何在盈利不确定的情况下,仍有大量资本对电影产业趋之若鹜?

电影产业兼具工业与艺术的两面性,这一点在电影史上有着清晰的体现。自卢米埃首次放映《火车进站》以来,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就与工业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然而,与大多数遵循古典经济学理论和边际成本递减理论的工业产业不同,电影的制作成本在过去百年间并未明显下降。从《乱世佳人》到《阿凡达》,这些里程碑式的作品见证了电影制作成本的不断跃升。

电影产业的这种特殊性源于艺术与工业的并行发展。尽管工业技术在不断进步,降低了与电影制作相关的某些环节的成本,如制片、摄影、声音录音和剪辑等,但编剧、置景和独立音乐制作等更具艺术性和个人创意的环节的成本却在不断上升。这使得电影的制作成本构成变得复杂且难以预测。

为了探寻稳定的盈利模式,电影产业在过去百年间一直在尝试垂直整合。然而,这一努力却屡屡受挫。从电影专利公司的垄断尝试到派拉蒙裁决后的制片厂模式瓦解,再到流媒体时代的崛起,电影产业的垂直整合之路充满了曲折。尽管HBO和Netflix等流媒体平台通过向上游探索内容制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真正的长期垂直整合仍未实现。

尽管如此,电影产业仍然吸引着大量资本的涌入。这主要是因为电影产业具有极高的资本杠杆率。一些低成本电影往往能够撬动过亿的票房回报,成为吸引资本的金字招牌。然而,这种杠杆效应并不稳定,难以预测。因此,寻找有效的杠杆成为了电影产业短期的解题思路。

现阶段,电影产业的财富杠杆逐渐偏向艺术层面,具体表现为“人和IP”的驱动。近年来,高票房电影的演员和导演的平均年龄不断上升,反映了观众对成熟制作团队的信赖。同时,系列电影的票房表现也越来越强劲,IP的价值被成倍放大。这使得成熟的制作团队和知名的IP成为了电影产业最行之有效的供给体系。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后进的影视公司就没有机会。影视行业从来不缺搅局者,从MPPC到好莱坞反托拉斯,再到流媒体平台的崛起,每一次变革都带来了新的机遇。关键在于如何构建一个长期培养优秀制作团队和艺术人才的系统,形成供给侧的正循环。只有这样,才能匹配不断变迁的财富杠杆,实现电影产业的持续发展。

在中国,作为全球影视崛起的中坚力量,市场中也不乏持续追求垂直整合的影视公司。然而,需要明确的是,电影产业的复杂性并不像经济发展一般可以大力出奇迹。这是一个需要长周期投入才能带来高回报的行业。因此,对于电影产业的参与者来说,耐心和坚持是必不可少的品质。

以《哪吒2》为例,其成功不仅得益于中国动画工业影视体系的成熟,更离不开导演“饺子”长期耕耘动画制作的艺术追求和想象力。这样的成功案例为中国的电影产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激励着更多的从业者不断探索和创新。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