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享经济浪潮逐渐平息之时,一个名为“乐摩吧”的企业却逆流而上,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其背后是年营收超过6亿的亮眼成绩。这家以“扫码按摩”为主打的企业,不仅反映了消费市场的新趋势,也为共享经济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考。
乐摩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商业模式的创新。截至2024年三季度,乐摩吧已在全国铺设了50万台设备,覆盖2800余万用户。其“重资产投放+轻资产运营”的混合模式,在2023年实现了77.75%的营收增长。直营与合伙人双轨制的运营策略,既保证了营收的稳定性,又创造了超高的毛利率。同时,乐摩吧还根据不同场景采取分级定价策略,如北京商场的基础定价为15分钟13.8元,并推出储值套餐以满足高频用户的需求。技术端,乐摩吧将传统按摩椅升级为物联网终端,实现了设备的智能化管理。
然而,乐摩吧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尽管其经营性现金流表现强劲,但直营毛利率与场地成本之间的剪刀差,暴露了重资产模式的局限性。乐摩吧在场景布局中也面临着效率悖论。影院场景虽然设备投放量大,但营收贡献却远低于商业综合体。这主要是因为影院用户按摩需求偶发性强,且对卫生情况存在担忧。相比之下,商业综合体用户停留时间长,使用高峰明显,更具商业价值。
在大健康市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乐摩吧的智能化转型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现有设备尚难提供真正个性化服务,无法满足部分消费者对定制方案的需求。另一方面,行业竞争格局日益复杂,传统按摩门店加速数字化转型,上门按摩平台也通过补贴策略抢占市场份额。乐摩吧还面临着设备卫生、无法使用以及售后难等问题,这些痛点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
乐摩吧的资本支出结构同样存在隐忧。设备折旧周期短,每年需更新大量设备以维持规模。如何在规模扩张与技术迭代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乐摩吧上市后面临的核心课题。如何将2800万注册用户转化为健康消费生态的参与者,也是乐摩吧需要思考的问题。
乐摩吧的故事,是共享经济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的缩影。它证明了在特定细分领域,通过场景化改造和混合运营模式,仍能挖掘出持续的价值。但乐摩吧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突破“共享租赁”的物理边界,构建真正的健康服务平台,将决定其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