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逐步成为现实。2004年,电影《我,机器人》描绘了2035年一个人形机器人高度发达的未来世界,机器人与人类和谐共存,这一构想激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无限遐想。如今,距离电影设定的时间已不远,而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也确实令人瞩目。
近年来,人形机器人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波士顿动力公司的Atlas机器人自2013年亮相以来,不断推动着人形机器人技术的进步。而到了2025年,宇树科技的机器人在春晚上的火爆出圈,更是将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推向了大众视野。科技巨头们纷纷布局这一领域,试图在这一万亿级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苹果作为全球消费电子领域的领军企业,于2025年2月被曝出正在探索人形和非人形机器人,为其未来的智能家居生态系统做准备。尽管这些产品仍处于早期概念验证阶段,但苹果的入局无疑为人形机器人领域注入了强大的信心。与此同时,互联网巨头meta也被传出将在其现实实验室部门内建立新部门,专注于开发能够协助完成体力任务的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
在国内市场,华为、中国移动和乐聚机器人的合作同样引人注目。他们正在5.5G网络场景下测试机器人应用,面向B端和C端的多种场景。华为在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强大实力,使其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项目Optimus也备受瞩目,凭借其在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领域的深厚积累,特斯拉有望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在人形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中国在电动车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中国在电动车技术、供应链完善以及市场规模上的优势,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电池技术到智能驾驶系统,从精密制造到软件算法,中国在多个关键领域都具备强大的竞争力。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硬件制造上,更在软件和系统集成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然而,在人形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成为了关键。中国虽然在电动车技术领域具备全球竞争力,但在人工智能领域一直处于追赶之中。2025年春节,中国人工智能公司深度求索发布的DeepSeek-R1模型,以其创新的算法和架构,表现出了更低成本、更优效能和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为人形机器人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DeepSeek的成功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在于其对整个产业生态的赋能。凭借其开源属性,DeepSeek加速了AI应用研发与商业化进程,降低了AI大模型部署的技术门槛。这一成本优势不仅大幅削弱了AI硬件厂商的话语权,还将产业链利润大幅向应用端转移。
随着各个企业的大力投入,人形机器人产业即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据相关机构预测,到2030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元级别。这一巨大的商业化机遇也催生了资本市场的热情高涨。机器人主题基金业绩居前,相关板块股票价格持续上涨。然而,市场的热情也伴随着泡沫风险。一些公司因模糊回复相关信息而受到监管机构的批评,股价的暴涨暴跌也引发了市场的担忧。
尽管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充满了机遇,但目前整个行业仍处于探索期。技术同质化、产业标准不统一、应用场景有待开发等客观阻碍依然存在。对待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需要保持理性和清醒。小鹏汽车CEO何小鹏认为,人形机器人从当前阶段跨越到具备商业价值的阶段,所需要的能力和难度是巨大的。未来,整个产业链还将经历重重考验,只有真正专注于技术和产品的企业才能在这一领域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