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面,寒气尚未完全散去,窗外的柳枝已披上了绿意,赵娜透过窗户,回望这几年在法院工作的收获与成长——通过法考获得“持证上岗”,审判各项指标几乎全面达标,部门考核连年荣获优秀……
回顾这些“顺利”,赵娜感慨万分,“这一切的顺利背后,背负着艰辛和挑战。”作为固原法院审判管理工作的见证者与亲历者,她深知,这一路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
2023年春天,隆德县某小区内,来自固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和隆德县人民法院的11名法官与20多名居民齐聚一堂,商讨一起供热纠纷。“判决要快,更要判得清楚”“即便程序走完,暖气费依然没有收齐”……群众的心声让在场的法官们记录满满的三大本笔记。固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管办主任慕容刚带着这些宝贵的调研成果回到法院,并向院党组汇报,随后召开了法官数据评析会,结合第一季度的审判数据,逐一分析审判管理中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我们曾深陷‘效率为先,质量欠缺’的怪圈,问题根源在于对‘唯数据论’的过度依赖。法院未能深入了解党和人民的期望,也未能充分关注群众的实际司法需求。”一位基层法院法官说道。
“‘唯数据论’作为评价标准,显然是不够全面的。”慕容刚解释道,尽管这一说法略显尖锐,但却揭示了审判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审判管理绝不能脱离数据的支持,关键是如何科学地运用数据,从而形成符合审判规律的管理。”
2023年10月,人民法院审判质量管理指标体系正式施行,固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及时发现这一契机,决定通过改变过时的审判管理理念,推动审判质效从量的积累走向质的飞跃。审判管理团队立即投入到指标体系的研究中,并通过这一新的指标体系,成功发现了审判管理中的问题和症结。
“审判理念的创新才是最根本的。”慕容刚表示,“新的审判质量管理指标体系强调公众感受,突出案件实质性的化解,追求‘一次性解纷’,这要求我们精益求精做好一审,强化二审,避免程序上的空转,让当事人不再四处奔波。过去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我们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据此创造了‘1455’审判管理工作机制。”
“‘1455’机制既总结了过往审判管理的经验,也是在新形势下应对审判工作突出问题的创新之举。”固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尚祎介绍道,“这一机制帮助固原法院解决了困扰多年的上诉与发改问题,同时为审判管理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1455”审判管理机制的核心,围绕着“公正与效率”这一永恒目标,推动审判管理从分散走向统筹、从单向走向互动、从单一走向复合、从粗放走向精细“四个转变”。聚焦审判质量、效率、效果、数据、考评“五个维度”,通过“五步工作法”推动审判执行工作高质量发展。这一机制不仅改变了法院工作的传统模式,还通过重新回答“各自为战”与“协同作战”、 “命令驱动”与“主观能动”等基本问题,使得审判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中院与基层法院的沟通更加频繁,审判管理人员更加积极主动地吸纳法官意见。‘人’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挥,审判数据的应用也变得更加严谨、规范。”泾源县人民法院审管办负责人马鑫表示,尤其是在数据治理方面,自2023年起,中院定期开展专项“数据治理”行动,勘误和校正了数十万条数据,数据分析报告最长时可达110页。数据不仅为审判管理决策提供了支撑,还在司法建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助决策”最终切实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理念问题解决后,接下来就是落实机制问题。”固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管办副主任杨静分享道,“审判管理工作需要精准细致的制度支撑,只有制度到位,好的理念才能落地生根。我们制定了包括案件阅核和上诉案件移送管理办法在内的9项制度,为审判工作提供了系统性保障。”
“基层法院案件量大,往往片面追求办案效率,这也是上诉案件增多的一个原因。有些上诉案件的出现,是因为一审法官不敢承担案件风险,劝说当事人通过二审寻求救济。”原州区人民法院速裁庭法官蔡非曾在中院挂职一年,他对两级法院审判工作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然而,这一问题已得到根本改观。根据统计,2024年固原法院的上诉率为9.16%,二审裁判改发比为1:0.20,综合案件比为1:1.45,均进入合理范围。“这个数据让我们非常满意,群众的反馈也很好。”慕容刚兴奋地谈到一些通过新的管理措施一举解决的案件。例如西吉县人民法院处理的兴隆镇土地流转纠纷案件,因其程序简便、实体公正且得到群众的满意,成为了典型案例。
“‘1455’是我们审判管理的宏观理念,而在具体案件中,它的落实意味着案件质量和效率的双重提升,受益的正是每一位诉讼当事人,减轻了法官的工作压力,提升了司法效率。”彭阳县人民法院法官查安感慨道。
“在‘1455’审判管理机制的引领下,固原法院以崭新的姿态向更高目标迈进,正为建设法治社会、捍卫公平正义作出坚实的贡献。”固原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高永生总结道,“我们将继续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深化审判管理改革,不断提升案件质量和效率,力求让每一个案件都能展现公平与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