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智驾事故频发,年轻人的信任危机如何破解?

时间:2025-04-02 10:52:07来源:钛媒体APP编辑:快讯团队

智能驾驶,这一曾经被年轻人视为科技改变生活的典范,如今却伴随着一系列事故,引发了公众对其安全性的深刻质疑。最近,一起涉及小米SU7车型的高速碰撞燃爆事件,更是将智能驾驶的安全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据报道,三名女大学生在驾驶小米SU7时,因车辆未能及时识别施工路段改道,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并起火,导致三人不幸身亡。事故发生时,车辆正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

这起悲剧并非个例。多位年轻车主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他们在使用智能驾驶功能时遭遇了不同程度的事故。这些车主的车辆品牌涵盖了小鹏、理想、问界、蔚来、小米等多个知名品牌。他们原本对智能驾驶充满信任,认为算法优于人类,但事故却让他们意识到,算法并非万能,也存在感知失效、系统误判、人机交互矛盾等问题。

感知失效,即机器“盲区”,是导致智能驾驶事故的一大原因。一位A汽车品牌的车主吴娜就遭遇了这样的问题。她在使用离车后泊入功能时,车辆突然撞上消防栓,并持续倒车,最终导致车身卡入消防栓。事后,售后将责任归咎于“非标准车位”,但吴娜认为,高阶智驾犯这样的错误实属低级。

系统误判,或算法“混乱”,则是另一类事故原因。B汽车品牌车主冬瓜在高架桥匝道上险些经历一场变道事故。当时车辆以高速行驶时,系统突然向左偏转,试图变道至主路,但中间的水泥隔离带近在咫尺。他紧急拉方向盘并踩刹车,才避免了悲剧的发生。事后,售后承认系统存在“变道意图误判”,并表示将通过OTA优化。

人机交互矛盾也是导致智能驾驶事故的重要原因。C汽车品牌车主程立在使用城区NCA功能时,车辆突然向右急变道,方向盘“无法扳回”,导致剐蹭相邻车道车辆。更让他憋屈的是,4S店提供的数据报告显示,系统在碰撞前零点几秒退出了智驾,但他全程未收到接管提示。

这些事故不仅让车主们对智能驾驶产生了信任危机,也让他们对车企的售后态度感到无奈。多位车主表示,售前宣传时车企将智能驾驶功能吹得天花乱坠,但售后却搬出“辅助驾驶”条款免责。这种售前售后两副面孔的做法,让车主们感到被欺骗。

在法律框架下,智驾消费者维权难度也很大。由于智驾数据由车企掌握,用户取证困难,因此很难通过法律途径胜诉。一些车主在遭遇事故后,只能通过与车企协商或曝光事故引发舆论关注来争取赔偿。但这种做法往往耗时耗力,且结果并不确定。

面对行业困局,一些车企已经开始试水“智驾无忧”服务,但目前的智驾险主要是绑定新车销售,营销大于实际。理赔门槛较高,用户必须证明事故发生时智驾是开启状态,且车企存在责任。一些事故发生在系统突然退出、要求接管的瞬间,如果驾驶员来不及操作发生事故,此时“无忧服务”是不赔的。

因此,要破解智能驾驶的安全困局,需要建立新规则。首先,应强制安装行车“黑匣子”,让事故责任可追溯。其次,应在交强险和商业险之外,普及真正的智驾保险。最重要的是,法律应跟上技术,明确责任划分。只有这样,智能驾驶才能更快驶向安全的未来。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