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智能驾驶事故频发,年轻人如何重拾对智驾的信任?

时间:2025-04-02 17:55:42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智能驾驶功能已成为众多车型的标配,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的青睐。他们曾在社交媒体上热情分享智能驾驶带来的便捷与惊喜,赞叹科技如何深刻改变着日常生活。然而,近期一系列智能驾驶“失控”事件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与担忧。

3月29日,一起涉及小米SU7车型的高速碰撞燃爆事故震惊社会。三名年轻女大学生在前往安徽池州的途中,因车辆未能及时识别施工改道路段,与隔离带水泥桩相撞并起火,不幸全部遇难。据初步调查,事发时车辆正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这一悲剧再次将智能驾驶的安全性问题及车企责任推向风口浪尖。

「定焦One」近期采访了多位在使用智能驾驶功能时遭遇事故的年轻车主,他们的车辆涵盖小鹏、理想、问界、蔚来及小米等品牌。这些年龄在20至35岁之间的车主,曾是智能驾驶技术的积极拥趸,坚信“算法优于人类”。然而,事故让他们深刻认识到,算法存在局限性,如无法识别消防栓、变道时的误判风险,以及在碰撞前“毫秒级退出智能驾驶”等问题,让驾驶员不得不承担本应避免的风险。

事故发生后,车主们在与车企售后的交涉中倍感无奈。无论是否承认事故由智能驾驶引起,多数车主因“无法律支持”而难以获得赔偿。一些车主在事故后才意识到,车企宣传的“无限接近L3”、“高阶智能驾驶”等术语,听起来比“辅助驾驶”更高级,但本质上仍是L2级别。根据现行法律,若发生事故,驾驶员需承担主要责任。

车主们纷纷表示,车企在宣传时过于强调技术的先进性,却对潜在风险及责任划分语焉不详。一些车主通过社交平台“喊话”或多次与车企博弈,最终虽获得一定赔偿,但过程心力交瘁。他们呼吁,车主不应盲目信任企业宣传,车企也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而非只谈“颠覆”不谈“责任”。

智能驾驶事故频发,其背后的原因复杂多样。结合车主讲述及行业分析,智能驾驶事故主要源于感知失效、系统误判及人机交互矛盾。感知失效即机器“盲区”,如对低矮障碍物、反光物体等识别率低;系统误判则表现为算法“混乱”,如在变道时错误评估变道窗口;人机交互矛盾则体现在紧急情况下,智能驾驶系统突然退出,驾驶员来不及接管。

一位车主分享了她的亲身经历。她在使用某品牌汽车的最新智能驾驶软件版本时,车辆在无预警情况下撞上了地库的消防栓。售后将责任归咎于“非标准车位”,但车主认为,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犯下如此低级错误令人难以接受。新能源汽车技术从业者指出,这类事故反映出智能驾驶感知系统的局限性,障碍物识别灵敏度不稳定。

另一车主则经历了智能驾驶系统在高架桥匝道上突然变道的惊险一幕。他紧急拉回方向盘并踩刹车,才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严重事故。事后,售后承认系统存在“变道意图误判”,并表示将通过OTA优化。行业专家分析,变道博弈虽能提高通行效率,但对算法和算力要求极高,误判风险大。

车主们普遍反映,车企在售前宣传时夸大智能驾驶技术的先进性,售后却以“辅助驾驶”为由推卸责任。这种售前售后两副面孔的做法,让车主们感到不满。他们希望车企能建立宣传、交付、售后一致性的标准,至少不能售前“狂飙”、售后“甩锅”。

在法律框架下,智驾消费者维权难度极大。一些车主在遭遇事故后,不得不通过社交平台曝光事故以引发舆论关注。部分车企对社交平台高度敏感,倾向于通过“删帖+补偿”的方式快速平息事件。然而,对于车主而言,法律难以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支持。律师指出,这类案件胜诉难度大,车主需证明事故由系统故障引起,而智驾数据由车企掌握,用户取证困难。

面对行业困局,车主们呼吁尽快推动“人机共驾”责任划分标准的完善。他们希望车企能推出真正的智驾保险,明确车主接管导致的车祸如何划分责任。同时,也有从业者建议,强制安装行车“黑匣子”,让事故责任可追溯;在交强险和商业险之外,普及真正的智驾保险;最重要的是,法律应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明确责任划分。

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离不开安全这一基石。只有车企、车主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建立更加完善的法规体系、技术标准和责任划分机制,才能确保智能驾驶技术更快、更稳地驶向安全的未来。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