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涉及小米SU7标准版新能源汽车的严重交通事故,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引发广泛关注。事故导致三名女大学生不幸身亡,车辆出事时正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该事件再次将智能驾驶的安全性问题推向风口浪尖。
小米公司随后公布了事故相关信息,指出车辆在事发时启用了NOA功能。这一细节,加之近年来智能驾驶事故频发,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涉及自动驾驶系统的致命事故同比增长27%,使得公众对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性产生了更多质疑。
智能驾驶被视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突破点,旨在提高驾驶效率,解放人力。然而,部分车企在宣传时过度美化智能驾驶技术,模糊了智能驾驶、智能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等概念,让消费者误以为智能驾驶已足够成熟,尤其是在高速等复杂路况下可以完全替代人工驾驶。
实际上,根据国际公认的自动驾驶等级划分,国内大部分智能驾驶功能仅达到L2级别,少数可达到L2.5级别,而L3级别有条件的自动驾驶技术在国内几乎尚未普及。L3级别及以上的自动驾驶技术,在事故责任划分上,车企需承担一定责任,这也是车企在宣传时往往回避“自动驾驶”这一表述的关键原因。
多位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年轻人向Tech星球分享了他们的智能驾驶体验。一位上班族表示,他在京哈高速上使用NOA功能时,遭遇修路路障,车辆突然降级,虽然他及时接管避免了事故,但此后再也不敢在高速上使用NOA功能。另一位上班族则讲述了在出匝道路口,智能驾驶未能及时变道,导致他紧急变道时发生剐蹭的经历。
一位在读研究生表示,他虽然购买了具备智能驾驶功能的新能源汽车,但对智能驾驶持谨慎态度。他认为,智能驾驶在复杂路况下的处理能力一般,且算法决策有时不合常理,容易引发事故。他强调,驾驶权应始终掌握在驾驶员手中,而非依赖机器决策。
另一位驾龄17年的上班族表示,他在使用不同品牌新能源汽车的智能驾驶功能时,发现精准识别是大多数车企有待提高的地方。他特别提到,在施工路段等特殊情况下,应提早接管驾驶,避免依赖智能驾驶。小米事件后,他对智能驾驶的态度更加谨慎,绝不会脱离方向盘或视线离开路面。
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分享了他因轻信销售夸大智能驾驶功能而险酿悲剧的经历。他在高速上开启智能驾驶功能时,前方货车突然变道并掉落大型货物,智能驾驶系统未能及时做出反应,幸好他及时接管避免了碰撞。这次经历让他意识到,销售在宣传时夸大了智能驾驶的功能,误导了消费者。
多位受访者表示,他们在使用智能驾驶功能时,都曾遇到过变道不合理、识别不准确等问题。他们强调,了解智能驾驶的边界和局限性至关重要,应避免在夜间、施工路段等复杂情况下使用智能驾驶功能。
同时,他们建议新车提车后不要立刻体验智能驾驶功能,应先仔细阅读智能驾驶手册并通过相关测试。一位女司机表示,她在购买新车后,通过了解智能驾驶的边界和局限性,对智能驾驶持谨慎态度,会继续探索智能驾驶的便利性边界,但不会幻想智能驾驶能够完全替代人工驾驶。
此次小米SU7事故再次敲响了智能驾驶安全性的警钟。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在提高驾驶效率的同时确保安全性,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消费者也应保持理性态度,了解智能驾驶的局限性,避免盲目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