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式面馆连锁品牌遇见小面正式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了上市申请,有望夺得“中式面馆第一股”的桂冠。这一消息引发了业界和投资者的广泛关注。
根据遇见小面公开的招股书,其2024年的总商品交易额(GMV)达到了13.48亿元,2022年至2024年的复合增长率高达58.6%。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显示,按GMV计算,遇见小面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川渝风味面馆经营者,同时也是第四大的中式面馆经营者。尤为遇见小面的GMV增速在中式面馆十大品牌中位居榜首。
遇见小面的财务表现同样亮眼。从2022年至2024年,公司的营收和净利润均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具体而言,2022年度、2023年度及2024年度,遇见小面的收入分别约为4.18亿元、8亿元和11.54亿元人民币,几乎实现了三倍的增长。同时,公司的净利润也从2022年的亏损3597.3万元,转为2023年的盈利4591.4万元,再到2024年的6070万元人民币。
在业务运营方面,遇见小面的订单量和翻台率也保持了高位运行。总订单数从2022年的1416万单激增至2024年的4209万单,实现了近两倍的增长。整体翻台率方面,虽然2024年略有回落,但仍保持在3.7次的高位,显示出公司强大的运营能力和顾客吸引力。
遇见小面在香港市场的表现尤为突出。2024年进入香港市场后,遇见小面迅速开设了6家门店,其中3家为直营。这些门店的单店日均销售额高达5.12万元,远超内地门店的1.24万元。同时,香港门店的翻台率也高达6.8次,显著高于内地门店。
在成本结构方面,遇见小面通过优化成本结构和提升运营效率,实现了规模效应的显现。原材料及耗材的占比从2022年的38.3%降至2024年的34.3%,租金及人工占比也有所下降。使用权资产折旧及租金支出占比从2022年的23.7%降至2024年的18.2%,员工成本占比则从26.1%降至23.0%。
尽管遇见小面的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但其平均消费金额却逐年下降。招股书显示,餐厅的订单平均消费额由2022年的36.1元降至2023年的34.0元,再到2024年的32.0元。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公司主动降低菜品价格,为顾客提供更物美价廉的用餐体验,从而带动了整体销售额的增长。
在门店规模方面,遇见小面已拥有400家门店,遍布中国内地22个城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其中,一线城市的门店占比高达73.27%,新一线和二线城市分别占比7.59%和16.50%。从开店历程来看,遇见小面的扩张速度明显加快。自2014年在广州开设首家门店以来,公司仅用了十年时间就达到了400家门店的规模。
展望未来,遇见小面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发展策略。根据招股书,公司计划于2025年、2026年及2027年分别新开设约120家至150家、150家至180家及170家至200家直营及特许经营餐厅。一方面,公司将在中国内地加密现有高线市场,包括广州、深圳、北京及上海等主要城市;另一方面,公司将开拓内地下沉低线市场,逐步进入二线及以下城市,以期实现更广泛的业务覆盖和增长。
在海外市场方面,遇见小面也展现出了积极的布局态度。公司计划在2025年12月31日前在新加坡开设1-2家新直营餐厅,进一步拓展其国际业务版图。
然而,尽管遇见小面的发展前景看好,但中式面馆赛道仍面临诸多挑战。近年来,随着消费市场的变化和行业竞争的加剧,中式面馆品牌纷纷寻求突破和创新。然而,产品同质化、价格带尴尬等问题仍困扰着许多品牌。在此背景下,遇见小面能否成功上市并带动赛道热度回升,仍需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