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京东外卖再次成为舆论焦点,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一波热议源于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在内部关于外卖业务的一次讲话,讲话内容在餐饮圈内激起了强烈反响。
对于京东外卖,业界观点各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乐观期待派”,主要是餐饮老板群体。他们不关心京东外卖的具体策略,只希望京东能成功打入外卖市场,为他们带来新的机遇。
第二类为“悲观质疑派”,他们认为京东外卖难以成功。一部分人认为京东外卖只是权宜之计,缺乏足够的战略投入;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即便京东全力以赴,也只能在外卖市场中占据一小部分份额,难以改变现状。
第三类为“深度质疑派”,他们对刘强东的讲话提出了疑问。他们质疑京东通过降低餐厅扣点至5%以内就能解决餐厅面临的问题,认为加入京东外卖平台的商家仍然会面临激烈的流量竞争,餐饮外卖商家的处境并不会因此得到根本改善。
作为一名餐饮从业者,我的朋友圈几乎全是餐饮行业人士,我自然也属于“乐观期待派”。我衷心希望京东外卖能够成功,并真正将外卖业务视为战略级“流量入口”。同时,我也在思考,如果我是京东外卖的负责人,该如何设计京东外卖,确保其真正“有用”?
假设我是京东外卖的负责人,面对将餐饮外卖作为战略级流量入口的任务,我将如何利用京东的力量,为餐饮老板提供不一样的竞争环境,为外卖小哥提供更全面的劳动保护?
首先,我们需要认清餐饮行业的核心痛点:需求与供给错配。近年来,餐饮行业经历了快速增长,但供给严重过剩,餐厅数量远超市场需求。据统计,目前注册的餐饮经营主体超过980万家,远超合理值。
与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起家时不同,京东外卖面临的是一个存量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简单的烧钱和补贴策略已难以奏效。京东外卖需要找到新的突破口。
餐饮是一门商圈生意,不同商圈的餐厅面临着不同的竞争环境。京东外卖应该聚焦商圈,通过精准运营,为部分优质餐厅带来增量收入和利润。这不仅可以改善餐厅的经营状况,还能缓解餐饮行业的内卷现象。
在具体操作上,京东外卖应该采取存量思维和总控思维。存量思维意味着京东外卖不应追求全面覆盖,而应聚焦现有存量餐厅中的优质部分。总控思维则要求京东外卖控制入驻餐厅的数量,确保平台上的餐厅能够获得足够的流量和利润。
在目标客群上,京东外卖应该围绕“卫生敏感型用户”下功夫。卫生问题是外卖用户的核心痛点之一,京东外卖可以通过为优质餐厅提供卫生等级认证,吸引这部分用户。这不仅可以提升平台的差异化竞争力,还能改善餐饮行业的卫生状况。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京东外卖需要构建行业级的卫生等级制度。这一制度将为用户提供一个选择餐厅的标准,同时为餐厅提供一个提升经营状况的途径。通过卫生等级制度,京东外卖可以筛选出符合标准的餐厅,并为它们提供流量支持。
京东外卖还需要在线下运营方面下功夫。前端可以搭建运营官组织,以商圈为单位,帮助平台筛选和导入优质餐厅;后端可以搭建“商圈央厨”,为入驻餐厅提供食材采购和初加工服务,降低餐厅的经营成本。
通过这些措施,京东外卖有望成为一个数据驱动的运营平台。它将以合格商家为核心,追求供应端的“深度扎根”,形成区别于纯数据平台的核心优势。
总的来说,京东外卖要想在外卖市场中脱颖而出,就需要找到新的突破口。通过聚焦商圈、构建卫生等级制度、搭建线下运营体系等措施,京东外卖有望为餐饮行业带来新的变革。
餐饮行业的供需关系失衡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京东外卖的尝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题思路。如果京东外卖能够成功实施这些策略,不仅将为餐饮老板带来新的机遇,还将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放心的外卖服务。